今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回应了社会上诸多热点话题,对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安全监管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详见10月12日《石狮日报》二版)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何为个人信息。狭义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及家庭住址等。在互联网时代,广义的个人信息还包括账户信息,如网银账号、社交账号;隐私信息,如通讯录信息、聊天记录、个人视频等,以及设备信息、社会关系信息、网络行为信息等。
其次,我们应当弄清楚,为什么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以往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是个体防范意识差或者他人不当窃取或泄露导致的,这一点较为显性,近些年随着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已大有改善。另一种较为隐秘,是当下互联网基于大数据的科技优势,获取用户信息及个人喜好等,通常也被称为“大数据杀熟”等不良现象。
最后,个人信息保护有赖于全社会形成共同合力,形成包围圈。此次,《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第一次从立法层面和法律实施予以明确,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法律的出台仅仅开始而已,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执行,只有在不断的司法实践中,持续对权益人的信息进行保护,及对不法行为进行严惩,才能达到立法的初衷。
(杨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