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年间,鉴真和尚出访日本,所带的粮食里就有“干胡饼两车,干蒸饼一车,干薄饼一万”。可见,饼在唐朝人饮食中的地位。
唐朝的饼,类型极其丰富。或许是因为唐朝人太喜欢吃饼了,导致许多和饼有关的传说都出现在唐朝,而且这饼里还发生过许多与节约粮食有关的故事。
《新唐书》记载了一个故事,初唐时的宰相宇文士及有一手好厨艺。有一回聚餐,唐太宗让宇文士及切肉,他一边割着,一边用饼来揩拭手上的肉末和油渍。见这情况,唐太宗的表情也由晴转阴,瞟了他几次,宇文士及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还在那儿傻笑,仍然慢慢地用饼揩手。切完肉之后,他就把那个饼全吃掉了。很明显,唐太宗崇尚节俭,不愿看到浪费粮食的行为,而宇文士及通过吃饼打消了他的疑虑。
唐朝人用饼揩油,应该很常见。中唐有个叫李德裕的宰相,他在一本叫《次柳氏旧闻》的笔记里也记录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太平广记》里也有两个。唐初名将李勣,战功赫赫。有个老乡来京城办事,去拜访李勣。李勣设宴招待,桌上就有饼。饼的边缘通常比较厚,口感不好,而中间比较酥软。这个老乡也挑食,就把饼的边缘掰掉再吃。
李勣见了,叹了口气说:“年轻人啊,这饼要犁地两遍,下种播种、收割打场、用磨磨碎、用箩过滤,最后才能做成。你这样浪费粮食是什么道理?在我这我就忍着,如果在皇帝面前,你这样可能就要掉脑袋了!”这个年轻人的脸一下就红了。
中唐时还有个叫郑浣的官员,为官正直清廉。他担任河南尹的时候,有个乡下侄孙来找他,希望给安排个工作。唐朝取仕主要是科举考试,但也可以举荐。郑浣德高望重,名声也很好,推荐个人才并非难事,加上这个侄孙穿着寒酸,一看就是过惯了苦日子的,郑浣便答应下来。
侄孙赴任前,郑浣召集晚辈们一起聚餐,食物中就有饼,还是馅饼,估计里头包了肉。这个侄孙竟然剥掉饼皮,丢在地上,只吃里面的馅。郑浣见了大怒:“皮和馅有什么不同?我见你在乡下穿着破布衣裳种田,想必一定能体会农民的艰辛,所以推荐你去官府工作。不料你竟是这般虚浮不实。”说完让侄孙将饼皮捡起来。
侄孙惊慌失措,颤颤巍巍地将饼皮从地上捡起来,郑浣接过饼皮,自己全部吃掉了。最后,郑浣送了这个侄孙几匹缣帛,打发他回老家去了,工作的事自然也就泡汤了。
不独唐朝人,对于宋朝人来说,吃饼也能体现他们对粮食的珍惜。南宋的史学家曾敏行编撰过一本叫《独醒杂志》的史料笔记,里头记录了一则北宋宰相王安石吃饼的故事。话说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京城,并拜访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一起吃饭。
到了饭点,喝了几杯酒之后,饭桌上端上来两块胡饼,接着又上了四份肉块。一会儿就上饭了,此外只有一碗汤而已。萧公子平时骄纵得很,哪吃得惯这些粗茶淡饭。于是就拿起那个胡饼掏了个洞,只吃中间有馅的部分,把饼的边缘都丢在桌上。王安石见了,啥都没说,把萧公子吃剩下的饼边儿拿过来自己吃了,萧公子顿时觉得羞愧难当,然后便告辞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人吃饼便能体现出来,我们应该将这项美德传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