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要保护鸟儿。护鸟行动,古已有之。比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护鸟使者”。他的诗歌当中,经常出现“鸟”的身影。
对于白居易来说,鸟儿在他的内心里象征着自由与美好。作为一位有情怀、有担当、情感丰富的文人,白居易的许多文字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鸟儿的关爱。
唐朝的时候,每年鸟儿处于繁育期的季节,便有许多人去捕鸟。当时没有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环境的观念,也没有禁止捕鸟的规定。对于很多人尤其是猎户来说,捕鸟可能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可能是为了顺便改善伙食。然而,对于鸟儿来说,人们的每一次猎捕行为都有可能是灭顶之灾。鸟儿挣扎的画面,让白居易悲从中来,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用诗歌来奉劝人们不要捕鸟。
比如,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首诗通俗易懂,诚挚感人,通过蕴含真情的“子待母归”的自然现象,激起读者善良、仁爱之心,并在诗中发出劝诫之声,劝导人们要爱护鸟类、保护环境,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而在《慈乌夜啼》中,白居易高度赞扬乌鸦反哺的行为:“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地哑哑啼哭,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慈乌是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
在诗歌的最后,白居易写道:“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白居易将慈乌比作孔子的学生曾参,曾参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孝子,可见,在白居易的心中,看起来弱小无助的鸟儿,却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胜一筹。
白居易不仅用诗歌倡导人们爱护鸟类,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鸟类。在《放旅雁》一诗中,白居易记录了他的一次护鸟行动。当时,白居易被贬到浔阳当司马,在集市上看到捕鸟人正在贩卖大雁,心生怜悯,于是自掏腰包,将大雁买了下来,带到野外去放生。
白居易还不忘语重心长地“劝导”大雁“莫飞西北去”,因为“淮西有贼讨未平”。当时淮西军阀吴元济割据地方,公然反叛,唐朝官军和叛军正在对峙作战,主要战乱区域便位于浔阳西北方的中原地区。如果大雁朝那边飞去,其命运不可避免地会十分悲惨,极有可能会被射杀。
从白居易的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仁人之心,他在诗歌里,深情呼喊与号召人们保护生灵。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人早已深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这也激励着现在的人们去珍惜生命、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