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走进了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名校——四川大学附属小学。
步入校园,“因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而教育”的石刻特别惹人注意与思考,后来我们在刘晏校长的专题报告中了解到:多年来,川大附小不断探究教育本质,持续挖掘生活教育内涵,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寻教育的本质规律,弘扬附小教育的百合花精神,坚持“以大学文化孕育小学教育个性,以大师思想培养小学教育品质,以校本研究建构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普适路径”理念,形成以“因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而教育”为主导的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以“生活成就教育,教育创造生活”为核心的价值观,生成了“让每个儿童健康成长,让每个儿童尝试成功,让每个儿童自信生活”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个性鲜明,并能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新生代”的育人目标,在“求真、从菩、尚美、学活、乐健”学校精神的引领中,让儿童养成“勇敢的精神、淳朴的品质、灵动的智慧、文明的行为”鲜明个性。
恰逢周一,我们有幸参加了川大附小别具特色的“争做乐健附小人”主题升旗仪式,感受到了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更切身地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特色和浓郁的校园文化,并为之陶醉。可贵的是,一学期下来,所有的少先队员都有机会登上舞台展示自己,展现班级的风貌。
在这里我认识我的导师胡宇老师,一位经验丰富,美丽睿智的老师。我就像一个跟班,跟着她一起进课堂,下课堂,一起参于他们教研组活动,胡老师的工作十分忙碌,但她依然不吝赐教,每次的交流都能感受到胡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附小举办的研讨课结束后,胡老师说:“教学,第一,上课前,应心中有三问: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基于谁?围绕目标和过程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次,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归于学生的,课堂就应该是以学生的感受和能力需求为基准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教科书和文本编者的共鸣,小学阶段训练高阶思维能力就是要训练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正是胡老师对“教学”的理解,所有胡老师的课堂轻松亲切、饱含激情,给人以享受,课堂教学简洁明快,真正做到了用知识作为载体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她娴熟地把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中。胡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这里我的另一大收获便是“群文阅读”。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听过一个有趣的比喻:这就如观察一棵树,我们的时间是充足的,姿态是从容的。如果要观察一片树林,我们就有些目不暇接。单篇与群文的关系就如同一棵树和一片林。既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时间细赏,那我们可以选取几种有特点的事物细致入微地观赏。这几个事物可以是同一个事物不同角度的观察,也可以是不同时段的观察;或者不同事物,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群文阅读与我所接触的主题阅读的不同。
在与胡老师的交流与探讨中我感知:群文阅读逼迫老师改掉提问多,分析多,面面俱到,支解课文的病疾。课堂由“教”为中心变为“学”为中心,自读是考验基础,讨论是重点,发现是亮点,发现、交流、分享成为课堂上的“新常态”。这样的阅读,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习得了阅读的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实现从单篇到多篇的拓展,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一篇到整本书的阅读,使之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为学生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群文阅读”课程已经在川大附小燃起“星星之火”,从理论到实践的浸润和渗透,点燃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发展的“熊熊火焰”,而“群文阅读”课程作为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润泽每一个川大附小娃的心灵,培养其人文素养、思维方式和精神力量。他们,作为天府文化传承者,正在努力长满枝桠,向上生长。
跟岗的五天里,披着晨雾而来,踏着暮霭而归,只叹时间太短,自己要学东西太多、太多!临别前,胡老师对我寄予厚望,也许不能成为像导师所说的那样优秀的教师,但我觉得只要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每天前进一小步,就能成就自己人生的一大步。感恩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坚定努力的方向,潜心学习,砥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