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是对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因面积较小,四周高屋围堵,状如深井,闽南方言又称深井。
无论在红砖厝还是番仔楼中,天井都是极为重要的建筑空间,不仅具有特定的建筑功能,也是日常家庭活动的场所,可以说天井是闽南老厝之“心”,从这一方不大的空间内,我们可以感受真实而美好的闽南生活。
天井和小深井
走进闽南老厝,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房子的天井,天井一般面积不大,呈方形或长方形,具有采光、通风及排水功能。有的老厝内有数个天井,连接厅堂和厢房的天井也被称为“大天井”。
“闽南老厝采用‘光厅暗房’的建筑风格,就是通过天井来实现的。”来自惠安的闽南传统古建筑师老许介绍,旧时闽南人通过天井将外界的阳光引入客厅,而休息用的房间则相对昏暗,保持一定的私密性,但由于宅内房门都向天井方向开启,仍使厅堂、厢房都能采到自然光,使其显得高大、敞亮,从而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
闽南地区夏季多台风,台风常常带来充沛的降雨量,天井四周的瓦当可以将雨水导入天井,闽南建筑的屋顶均面向天井排水,称“四水归堂”。“在闽南人心里,水是财富的象征,瓦当将雨水导入天井,也将从天而来的‘财富’聚集到家中。”老许说,在天井里设置的排水沟忌作一条直沟直接排水出去,宜弯曲。
护厝与大厝合院之间形成南北向的纵长天井,在闽南被称为“小深井”,中有矮墙或过水廊分隔。通往正厅寮口的过水廊向前的一段,通常会筑墙封闭,并在墙上辟窗,以保持私密性。小深井被过水廊分割成几段,根据左尊右卑、日月龙虎的命名方式,东边前天井称“日井”、后天井称“龙井”;西边前天井称“月井”,后天井称“虎井”。而护厝沿着小深井设置长廊,可使房间避免夏季炎热的穿堂风,环境阴凉舒适。
天井之中 别有玄机
闽南谚语中有“千银起厝,万银放水”的说法,可见古人对天井排水功能的重视。从天井通往屋外的整条水沟分涵孔、涵井和涵口三部分,安排水沟的位置则必须根据房屋坐向的二十四山来确定。
涵孔的位置有的按本村的水势流向而定,若是本村水流向东,那么涵孔就应该安排在天井的东侧。有的则按房屋所属五行属性确定方位。旧时永宁有座大厝不设涵孔水沟,而是在天井中深埋三层底朝天的大陶瓮,雨水就由地下这些空洞存储,据说这是避免“钱水”外流。
因为天井处于整个老厝的最低处,为了方便人们直接从天井走进客厅,闽南人会在天井里铺设台阶,而台阶的石阶数也是有讲究的,它一般为单数。闽南人认为,单数是阳数,意味着一步一步高升,寓意人生只能进取,不能后退。
作为大门与厅堂的过渡空间,主人常对天井进行美化,如在庭院中设石桌、石椅,摆上花卉、盆景供人观赏。一个精心装点的天井,通常令人赏心悦目。
天井里的生活气
在永宁港边村有一栋建于1932的红砖厝,佘伯育和妻子至今住在老厝内,他们说老厝冬暖夏凉,夏天在天井里乘凉,冬天可以在天井里晒太阳,十分惬意。
“小时候下雨时会跑到天井里,踩水玩水。”家住市区的郭贝妮从小在石湖村长大,她说不能看电视又没办法出门的雨天,因为有天井,也不觉得无聊。平日里,老厝的天井常见孩童玩耍奔跑的身影,非常热闹。
逢年过节,天井会变成家中祭祀的场所,人们把八仙桌放在天井中,摆上供品,许下美好的祈愿。以前七夕时,妇女们会在天井里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7盘,点7支香,用7根针、7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现在这种风俗已是少见。
随着我市古厝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华山村古民居、永宁老厝被改造成研学基地、故事会馆等文创场所,天井中里空间也得到充分利用。永宁故事会馆在天井里举办文化讲座、南音演奏、中秋晚会等,华山村研学基地在天井里摆上桌椅,作为研学课堂,在2021年年底,闽南理工学院服装与艺术学院与华山研学基地联合举办“华山蕴朴·闽理献谱”专业采风作品展,则将老厝的天井变为艺术展厅。义源光伏修缮了郭坑村一栋红砖古厝,利用天井的空间举办茶话会、员工颁奖仪式、头脑风暴等活动,“以前天井是一个家的中心,我们也希望员工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该公司负责人郭英杰说。
(占婷 颜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