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闽南红砖,想必读者朋友都不会陌生,只要你生活居住于此或者旅游来到这里,走进古色古香的闽南村落,你就会看见那一片醉人的红。
而说起砖雕,读者朋友可能了解的就不多了。通俗来讲,砖雕就是以红砖为纸,以刻刀为笔,在砖上作画。工艺师通过精心构画、描摹与雕刻,历经数日乃至数月,一件洋溢着闽南古风的砖雕作品最终呈现。
1 闽南砖雕 历史悠久
闽南砖雕历史久远,它是闽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红砖上雕刻或模印出各种花纹图案的装饰作品。闽南砖雕分布区域广泛,在闽南方言普及的地域以及受其影响的莆田、仙游、广东潮汕、台湾等地常见。闽南红砖雕刻工艺在晋江主要分布于磁灶镇。磁灶有“中国陶瓷重镇”的美誉,境内的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外销商品生产基地的遗产点之一。
据《泉州瓦窑业调查纪要》记载,1924年,李功藏重修泉州文庙时,拆下的红砖瓦上都印有“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字样。泉州建窑烧制红砖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徽宗时期,至今历时900余年。从出土古墓葬的砖雕和古民居遗址推断,宋代已形成闽南红砖建筑风格。明清不少闽南人移民海外,海外资金回流,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明清闽南红砖厝建设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为闽南砖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铸就了闽南红砖雕的成熟与辉煌。
2 砖雕技艺 代代相传
一听文化工作室内,一名创作者正在进行红砖雕刻,绘画、描摹、雕刻、切削、打磨,一块光秃秃的红砖之上,经过十几把刻刀和一双灵巧的手的轮番动作,栩栩如生的砖画慢慢呈现出来。
他叫吴小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晋江市“磁灶陶瓷雕塑技艺”非遗传承人、晋江市工艺美术大师,出身于晋江市磁灶镇磁灶社区陶瓷世家,从小受家族陶艺业的耳濡目染,对陶艺雕塑、绘画情有独钟,10岁起就在家族的作坊磁灶深丘“齐边窑”跟随父母学习陶瓷雕塑技艺(滴水兽制作生产),随后又以此为专业,不断攻读、进修工艺美术及绘画。他从学艺到独当一面从事陶瓷工艺美术事业,同时苦心钻研磁灶特色酱釉、草木灰釉、绿釉和闽南古建筑构件的应用和研究,并在传统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及扩展,导入创新与功能性开发创作,延续和发展了祖辈陶瓷雕塑工艺。其砖雕作品《虎卫安年·肩吞》荣获2021年福建省第七届海峡两岸雕刻艺术大赛金奖,《珍惜》荣获2021福建省工艺礼品及手工艺精品展暨优秀作品评比铜奖。陶瓷雕塑作品《悲欣交集》《滴水之恩》等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晋江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收藏。
吴小清介绍,闽南砖雕在磁灶的兴盛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关系。磁灶因烧制陶瓷而得名,地处晋江西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因辖内瓷土、燃料、水运等资源丰富,“磁灶窑”在宋元时期成为泉州外销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磁灶窑生产始于南朝晚期,宋元时期达到鼎盛,炉火延烧1500年。
吴小清说,闽南红砖雕工艺复杂,既有精致的单砖小品雕艺,称单砖雕,也有多砖拼接而成的吉祥喜庆图案,称拼砖雕,主要缘于其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及工艺需要。在造型上大致分为浮雕、线雕等。在画面层次上又分为单层雕和多层雕。
闽南红砖雕刻工艺一般所用工具有錾、篆刻刀、尺子、木槌、锤子、锯子、刨子,其中錾、篆刻刀又随着工艺表现的需求分为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砖雕制作技法可分为印模、窑前雕泥、窑后砖雕三类。在闽南红砖古厝建筑中往往会出现三类并存的情况。
砖雕技艺代代相传。吴小清说,先辈传下来的这项技艺不能丢,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吴小清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雕塑教师,传授泥塑和雕刻技艺,截至目前已教授学生480多人、收徒12人,他上大一的女儿吴钰锾也对砖雕技艺颇感兴趣,是闽南红砖雕刻技艺的第九代传人。
3 保护砖雕 意义深远
闽南砖雕以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以花鸟、鱼虫、蝙蝠、麒麟、禽兽及传统装饰纹样为载体。它承载着人们对真美的追求,对信仰的崇拜,是审美情趣、雕刻技艺、材料运用、安装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是闽南民俗文化与建筑艺术的有机融合,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为研究闽南文化、红砖古厝建筑文化及闽南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素材。
闽南红砖雕刻工艺是闽南建筑“红砖、赤瓦、白石基”独特闽南建筑风格的体现,是泉州古城悠久历史的见证,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要载体之一,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在泉州地区的每个村落都有传统的红砖建筑,拥有闽南砖雕的各种艺术形式。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砖雕研究和保护措施的缺失,这项技艺其原有的历史面貌和宝贵内涵在不断丢失,亟须保护和传承。
(尼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