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菠萝为什么能叫“梨”呢?

“菠萝”和“梨”本来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水果。然而,仅在福建人的乡俗口语中,二者却有点纠缠不清。在闽方言区,“菠萝”可叫王梨、旺梨、黄梨、番梨和菠萝梨等,都把“菠萝”喊作“梨”。那么,为什么福建人要把菠萝叫“梨”呢?我们通过福建、台湾和其他省份的方志记载找到了答案。

首先,菠萝与梨发生联系出现于闽南地区的方志中,据此得知菠萝与哀梨的味道相似,是以“梨”命名的主要原因。在《安溪县志》(1757)中,第一次提到凤梨“味若梨”。《晋江县志[乾隆]》(1765)中更点明:“味似哀梨而韵有余。”《同安县志[乾隆]》(1769)载同晋江本,而《福建续志[乾隆]》(1769)则引《府志本》言:“味似哀梨,奇品也。”《府志本》为何本已不得而知。但是,通过分析历代各府方志,这些记载都足够说明,在闽南人的思维经验中,菠萝的重要特征是与哀梨味道相类。

闽南人对哀梨“爽”的味觉认知是菠萝与“梨”建立联系的必要桥梁,而这种认知建立在文本理解的想象之上。《漳州府志[康熙]》(1715)有言:“梨,本州丛中必以他处隹种接之,近传种甚多,不让哀家产矣。”何为哀梨?相传汉代秣陵哀仲家产的梨,大而汁多,味美,入口脆嫩,故美名曰“哀梨”。但是,在全国各地的方志中,并没有对哀梨的直接描述,可以说,哀梨不是能见的具象水果,更多是想象美化出的美味水果。而在人们想象中,“哀梨”具备的最大特征就是“爽”,具体来说,就是甘、脆、多汁。在《赤溪县志》中是这么形容的:“啖蔗胜哀梨。”取的正是哀梨“甘”“多汁”的特征。还有“城南雪湖之藕爽若哀梨”(《潜山县志》)“油葡萄爽如哀梨”(《都昌县志[同治] 》)这类的形容,显然,藕并不多汁,但同样有“爽”的味觉,这多源于脆感。同样的,菠萝作为清初传入的新奇水果,与闽南人熟知的水果口感大相径庭,甘酸又多汁,脆而有嚼感,于是,有文化的人不免将其与“哀梨”联系上了。

然而,菠萝毕竟不是真正的梨,因此,在“梨”的基础之上,各地的人们从各自观察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命名。据《台湾府噶玛兰厅志[咸丰]》(1852):“凤梨,因形似凤故名。其谓之黄梨者,以其色也。其谓之王梨者,以其大也。”一语点明了菠萝称谓的理据。“王梨”之名诞生于闽南人口中,表明闽南人从形状大小来认识菠萝,它的闽南语读音决定了“旺梨”“凤梨”“黄梨”的台语叫法。

总之,以“梨”命名的理据与两岸的历代交融密不可分,可以说,菠萝的称谓是两岸血浓于水的一个缩影,包含着满满的海峡情。

(薛诗艺/文 郭雅霞/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