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榴花五月上苏杭。
苏坑是个镇,地处永春县中北部,东邻吾峰镇,南连蓬壶镇,西接呈祥乡,北界德化县龙浔镇,2021年入选首批“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气候康养福地名单。逃离烟火城市,去有山有水的“佛手名茶之乡”小憩,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美好向往。
半山腰的茶树一畦一畦的,蚊香般层层蜿蜒地垒上去,绿波倾荡迷人眼。山间花事已过,只有绿在茶树间成批量繁衍,绿得彻底,绿得泛滥。茶香也在成批量繁衍,香得醉人,香得人绕不开身。至此,正值季节的佛手茶隆重登场。
到苏坑的人,怎能不喝佛手茶?“佛手茶”,又叫香橼种、雪梨。那个为佛手茶取名的人,是有大智慧之人。佛手本是柑橘属中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茶叶以佛手命名,除了叶片和佛手柑的叶子极为相似,也因为制作出的干毛茶冲泡后有如佛手柑特有的奇香。
喝佛手茶的地方,在镇上一家老茶厂。厂主人憨厚、热情,他领着我们看制茶工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包揉,再初烘、复包揉和定型,最后加上一把火,一片外形条索肥壮的青绿叶,终成或卷曲重实或圆结重实的干毛茶。
那些烘焙好的干毛茶,让厂主人漾出一脸的喜色。他说他年轻时做过多种营生,一颗辗转奔波的心,直到遇见佛手茶才稳妥栖息了下来。“佛手茶,内质香气浓郁,呷来醇厚回甘,可以酣畅淋漓地涤荡身心。”他一边说茶,一边为我们烧水,意欲泡茶。
我想当然地以为,我们远道而来,厂主人又热情有加,定是要慷慨献出私藏好茶的,我甚至跃跃欲试地做好了驴饮的准备。不想,他只是漫不经心地走到新焙制的春茶前,左手从袋子里抓一撮,右手换个袋子再抓一撮。水沸,他左手的茶泡一盏,右手的茶也泡一盏,明黄色的茶汤分别滤在两个白瓷碗里,好看得炫目。
我其实是不懂茶的,顶多只是辨茶“色香味”之人,所以我舀了一汤匙左茶盏的茶,好喝!又舀了一汤匙右茶盏的茶,也好喝!是真的好喝!初入口生津,落入喉甘润。也难怪清朝贡士李射策要赞佛手茶“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羡仙”,从前如果我不懂得什么是“点滴入口,齿颊甘甜”,那么那一刻,我懂了。
小镇里的老茶人说,佛手茶始于北宋,祖辈们都说是安溪县骑虎岩的禅师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而成。后来禅师把培植的方法传授给了永春县狮峰岩寺的师弟,由此,苏坑镇的茶农竞相引种至今。千余年来,佛手茶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抽枝、茁长,也在这片土地上余香绕梁、味动人心。
在每个老茶人的心里,佛手茶是一年会上几面的老朋友,是活色生香的“生灵”,这些已为外人熟知深爱的佛手茶,应该更好地得到研究和开发,应该被广泛地运用到生活里去。
光阴如绣,佛手生香。做了一辈子佛手茶,爱了一辈子佛手茶,老茶人虔诚、笃定。我想,他们嘴里念叨、心里挂念的那一天不会太久。好茶若幽兰,处辟谷逆境,难掩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