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养老需求的扩大,一些诈骗分子瞄准老年群体,将魔爪伸到老年人身上。在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老年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等套路面前,老年人往往经不起忽悠,以致将自己辛辛苦苦攒的养老积蓄拱手给了骗子。
老年人何以容易受骗?笔者认为,无非是对自己的子女、健康、财产之类的事情比较上心。考虑到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许多老年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想着以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这样的想法和迫切需求恰恰成为诈骗分子谋取利益的突破点。由于大多数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接触社会较少,防范意识薄弱,维权意识不强,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重要目标。加之现今诈骗手法越发高明,就连许多年轻人都容易上当受骗,更别提老年人了。
令人深恶痛绝的是,诈骗老年人,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直接损失,还有间接损失。与年轻人不同的是,老年人对金钱损失的弥补能力很弱,受骗后经济拮据容易影响生活;甚至有的老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受骗后愧见家人,因而容易引发其他病症。这就更加需要全社会凝聚合力,共同织牢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的“防护网”,让养老诈骗“人人喊打”,无处躲藏。
向养老诈骗“亮剑”,打击和防范需相结合。一方面,公安机关要加大力度,实行“露头必打”,形成强烈震慑,让诈骗分子不敢“下手”;另一方面,各镇办村居、部门单位也要协同合作,共同延伸防范养老诈骗宣传端口,让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的氛围在全社会持续浓厚。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庭成员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
纵观一些诈骗案例不难看出,由于年轻人忙于工作,许多老年人平日里感受到的关怀较少,因而容易陷入诈骗分子的“甜蜜陷阱”。骗子利用亲切的称谓和日常的嘘寒问暖,让老年人失去判断力和抵抗力,陷入虚假的关怀无法自拔并心甘情愿掏钱。所以,家庭成员要主动为老年人提供情感“后盾”,既要积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情感需求,也要多点耐心,向老年人科普诈骗套路,传达社会动态,进行风险提醒,从而帮助老年人跨越鸿沟,拓宽信息渠道,远离诈骗陷阱。
(黄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