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人小村落“脱胎换骨”之路》《农贸市场自营变外包引领村财破百万元》……近来,本报连续推出多篇报道,反映各镇办村居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好做法与新成效。去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我市迅速启动村级组织“新班子 新气象 办实事 促振兴”擂台大比拼活动,在全市128个村(社区)中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也有力有效推动了一大批村级项目建设。在此,笔者的一个建议是,壮大村财,找对路子、搭好载体是关键。
日前,我市举行“新班子 新气象 办实事 促振兴”擂台大比拼第一季度现场拉练活动,走进第一季度评选出的一类及部分二类项目现场。除了市级拉练活动外,宝盖镇也组织对全镇20个村(社区)的乡村振兴项目进行集中式的“检验”。从市镇两级的拉练情况来看,各村(社区)都晒出了各自的好项目与新成效,很多项目可圈可点,不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均可发挥出不小的作用。在这场大比拼中,各级争相发力,如永宁镇,在整镇推进乡村振兴中,一举策划生成了88个项目。
从已取得成效的村(社区)来看,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很关键的一点是,村“两委”班子找对路子、搭好发展的载体。以宝盖镇前园村为例,该村有效盘活“回批地”资源,建设安置楼以及写字楼、商场等,并通过市场化配置将这些资产盘活,对接城区商圈与镇域产业布局。
“前园模式”具有示范意义的是,走出的是一条“无中生有”之路。与之相同的还有永宁镇前埔村的“绵羊农场”,同样也是通过盘活土地资源而生成新的创收载体。对于大多数村落来说,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是一个难点课题。上述案例证明,“无中生有”并非不可能,要做好这一文章,必须用心思考,考验的是村“两委”班子的担当能力、发展能力。
如何找对路子?怎么搭建载体?不是每个项目都可照搬照抄,不是每种模式都可直接复制,每个村(社区)都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要分析,找出短板、搞清优势,才能找好突破口;要敢做,要有想法,更要有做法,敢于突破、敢于抓落实才能将想法变成现实;要用心,从谋划到建设,再到经营,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都得用心抓好,才能让载体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用心想、用心做、用心经营好“三资”,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就会更宽。(林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