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就搭在路边,附近的空地堆满箱柜,算是演员的露天化妆间,数盏节能灯下,几位演员对着镜子正在化妆,几个勤杂人员正进进出出忙碌着。夜幕中,戏台前的条凳被码得整整齐齐,清丽的曲音、鼓点中的步伐、跌宕起伏的剧情……令台下的戏迷们如痴如醉,这是德化高甲三团下乡表演的情景。剧团每一位团员,他们都熟练掌握的一门技能,那就是“化妆”,而关于这脸谱的形与色,其实还藏有很深的学问。
每一位曲艺人的必修课
老黄是德化高甲三团的演员,主演净角。他于十多岁开始进入戏团,戏里戏外,角色随他成长,而他也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演绎别人悲欢的一生。每一次演出,他就要在自己的脸上“绘画”,他不记得已画过多少个脸谱。
对于整个高甲戏脸谱化妆的流程,老黄早已轻车熟路。第一步是打底。打底通常以肉色、白色、黄色为主基调,再根据演员自身的肤色来进行调整。第二步,则是用特制的化妆品勾画腮边以及鼻翼双边的阴影。第三步,勾勒嘴唇的形状,上色。在现场,笔者看着演员们的手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一丝丝的卡顿。“如果演贵夫人或者千金小姐,还会在脸上两眉之间画上一些花朵作为装饰,以显示地位的尊贵。”老黄说,演的是哪个角色,一般都能够从脸谱、服饰中辨别出来。
乡村戏曲,就是要足够快,才能够在田间地头快准狠地扎根。不管是舞台的搭建,还是脸谱的勾画,都讲究快。灯光下,德化高甲三团的演员们,一手拿着小镜子,一手持着化妆笔就在脸上描绘,这样的化妆场景对于每一位高级戏演员来说都不陌生。“一开始会有前辈教,久而久之大家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门技能。”老黄说,这是演员的必修课,不仅要懂得画,而且要快,才不会耽误上台的工夫。
妆容中藏有闽南特色
戏曲的种类多样,任何一个地方的戏曲都带有很强的地域特性。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中国港澳台和东南亚等闽南华侨聚集地,因此它也被很多海外游子们奉为慰藉乡愁的乡音。
高甲戏的剧种风格、题材内容以及表演形式的豪放、妙趣横生等,都体现了闽南人那种豁达以及敢拼爱赢的性格特征,尤其是高级戏中那荡气回肠的唱腔,正是闽南人的精神写照,而这种大度包容的气量也体现在脸谱上。
郭清额曾是泉州打城戏剧团的成员,尽管退出艺术圈多年,但是他心中依旧对此保持热爱,并有着自己一番独到见解。他说,闽南高甲戏的脸谱有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征,那就是“取形”,即通过想象,把人的情感注入妆容。“取形”是有章法可依的,一般是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对色彩、形态和线条进行巧妙组合,使之成为设计图案,比如,众所周知的“鸟屎”(丑角鼻梁上的豆干块),它可以是方块、圆形、半圆形,是演员们对于角色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再比如,蝴蝶眉、寿字眉等。其次,闽南高甲戏脸谱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从色彩上传递人物性格,红色是赤胆忠心、绿色是侠肝义胆、紫色是骁勇善战等等,甚至服装上的搭配,也能看出人物性格。
传承从娃娃抓起
多年来,高甲戏以明是非、辨善恶、接地气的特色,根植于民间百姓中,深受群众热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原本盛极一时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及经济大潮的冲刷下逐渐黯然失色,年轻人不懂它,懂它的人已迟暮,闽南高甲戏面临着传承发展的阵痛。
面对这种青黄不接的尴尬处境,许多富有情怀的老艺人都纷纷站了出来,郭清额就是其中一位。“要传承就要实施新生代演员的培养工程,老剧就要新唱,融入现在大家爱看的元素。”郭清额表示,老树新枝的成长,不仅要保留传统文化的韵味,更要给滋养的土壤加入新的肥料。于是,他接受了锦峰实验学校的邀请,每周固定时间到学校办兴趣班教学,培养孩子们从小喜爱传统戏剧艺术的兴趣。“除了要培养孩子,也要培养观众,让更多的人了解戏剧、听得懂戏剧、喜欢上戏剧。”郭清额担心,如果没有“注入”新鲜血液,很多剧团就会面临断层的危险。
令他欣慰的是,经过他细心的培养,目前锦峰实验小学戏剧兴趣班的孩子们已初步具备了唱念做打及打击乐器的表演基础。
(陈嫣兰/文 郭雅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