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读
人世间总有些情感,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烟火的洗礼,变成一种亲情,让你无法割舍。想起儿时崇拜的“七娘妈”“契母”,满是感动。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称“七夕节”。闽南人把织女称为“七娘妈”,是妇幼守护神。闽南自古山多地荒,众多男子渡海谋生多年未归,留守的女人们,尽心呵护家中的血脉,子女的健康成长成为她们坚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祈祷七娘妈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是带着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
泉州人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按照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契母”(义母),保佑孩子“好邀饲”,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民间信仰认为凡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都受七娘妈的庇护。到了十六岁,“七夕”要“洗契”,即成人礼。
据说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客鸟(喜鹊)报错喜”,嘴钝舌笨,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初七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人们在七夕大清早把胭脂花粉用红髻绳捆扎起来,抛上屋檐,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让织女梳妆打扮去约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七娘妈也不例外。
牛郎会织女时,喜鹊纷纷飞至天河上,为之搭桥,名曰“鹊桥”。“七夕”晚上必定下雨,牛郎织女相会喜极而泣;分手之际,挥泪告别。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民间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绕上红纸,寓意“芋仔芋孙”),胭脂花粉七件,糖果七小碗,甘味七色,剪刀七把,燃香七炷,酒盏七个,筷子七双,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全部请来,共庆“七娘妈生”。这不仅因七娘妈有七位,而且“七”被视为吉祥数字。家庭主妇房门口悬挂“七娘妈灯”遥向七娘妈拜寿。挂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用彩纸糊制的“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别致,亭中还扎有彩绘的“七娘”偶像,惹人喜爱。祀毕,焚烧“七娘轿”或“七娘亭”,让“七娘妈”往回天上人间时乘坐。
七夕又称“乞巧节”,谐音“七巧”。家中设香案,面向天井空中,供祀“浥饭”(油咸饭、香饭)、糖粿(甜米团丸)、妇女化妆用品(生花、熟花、胭脂、花粉、红髻绳、剪刀等),准备瓜果七盘,点七支香。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证明这个姑娘的女红技巧越好,类似于今日的劳动技能竞赛。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吃糖粿,寓意甘甜美好的生活。糖粿装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样玲珑。中间凹的那个小窝,就像少女脸上的笑靥(俗称“酒窟”),意在祝愿牛郎织女相会时笑容满面。作为七夕的特色美食,它承载着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受到咱厝人的喜爱,寄托了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希望。
有小孩的家庭都要敬奉“床母”,默念“七娘妈汝着补庇囝仔粘呷膨膨大”,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闽南儿童的确幸福,在床上有呵护他们的床母,走下床有七娘妈罩着,凡间的母亲们放心去忙农活做家务。在医疗匮乏的时代,祈求神明,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女性对育儿的焦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让星星点灯、风儿带路,与七夕来一场美丽的邂逅。梦回童年,去寻找慈母般的“七娘妈”,感恩她的庇护和陪伴。“七娘妈”崇拜这一民俗文化,承载着闽南人的悠悠情思,让闽南人唤起心中希望女子心灵手巧、子女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美满的至纯至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