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宏老师从教20年,在三尺讲台上,他始终耕耘于教学第一线,义无反顾地倾洒下汗水、心血和青春,照亮了一片特殊的天地。“精益求精”是他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是师生对他的评价;“润物无声”是他教书育人的风格。“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坚信爱的力量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茁壮成长。
慈心守护 让爱回家
家是港湾,可对小旭而言,家是荆棘。母亲一走杳无音信,继父年逾七旬,管教方法粗暴,非打即骂,导致小旭情绪暴躁,周末假期常离家出走。张老师常奔走在寻找他的路上,每次找回时,小旭一身破旧邋遢且各种伤痛。张老师二话不说,自费带他去医院。可只要伤痛稍好,他又趁机离家出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张老师在周五放学后开车送他回家。有一次送他回家,车停在巷子口,小旭不愿回家,直接坐在地上。张老师与他在巷口耐心地交流了3个多小时。为彻底改变小旭,与家长反复沟通劝其改变教育方式;同时经常找小旭谈心,让他感受温暖。经学校联系,小旭周末、假期居住在托养机构,学校组织帮扶团队接送他,但小旭只愿意由张老师接送。如今的他情绪稳定,好行为习惯不断养成。原生家庭的不幸,易造成特殊孩子二次障碍,张老师用慈爱之心唤醒了迷失家庭的孩子,让爱指引回家的路。
慈心陪伴 让爱环绕
自闭症孩子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言语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其他遭遇的感受,常常出现尖叫和发脾气来宣泄。特教老师则需要对孩子外在的异常表现,用专业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加以预防、矫正或缓和。小柯是重度自闭症学生,无言语不懂交流,期初课堂上常突然间大哭,继而躁动得大跳,推桌子,甚至自伤,使得课堂上一度无法教学。经两个星期的跟班观察,他发现只要小柯的生理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会躁动,张老师采用提早干预法:定时给他面包和饮水,为他提供一台专用的风扇,及时给他增减衣物……当他情绪躁动时,带他绕着走廊一圈圈散步。现今小柯已可以保持整节课安静地学习。张老师无微不至的慈爱环绕在学生身边,预防与缓和他们的躁动情绪。
慈中有严 让爱无悔
良好的行为规范是特殊儿童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特殊儿童规则意识的建立比较困难。小炜一直在康复机构,从未在学校上过学,毫无规则意识,上课随意走动,上课铃声响了无意识回教室。如何建立特殊孩子的规则意识?张老师除利用结构化的课程时间表引导他外,发现他的表现欲强,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在得到赞许下,他更有成就感,而这时张老师慈中带严地点出:遵守好课堂纪律将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小炜变得愿意遵守纪律,喜欢上学。家长表示在家调皮时只要一听到不能去学校连忙表示要听话。张老师的严慈帮助小炜建立了规则意识,坚定了家长当初让孩子就读仁爱学校的选择。
严慈相济 让爱护航
智障生和健全学生相比身心差异大,在随班就读中他们易出现更多心理问题。普小毕业后转入的智障生小欣初时寡言少语,张老师充分挖掘闪光点,使她的自信得以重拾,优越感随着时间推移,她的自信慢慢变成自傲,开始在课堂上随意插话,嘲笑同学回答不出问题……如何调节她的心态,为她成长护航?张老师运用心理知识进行针对性地干预,既严厉指出小欣的错误,而后又耐心地引导她。小欣惊讶于张老师循循善诱,认为做错了不是只有批评吗?几次严慈相济的教育后,小欣端正了学习的态度。一味地慈爱有可能使孩子偏离正确的轨道,严慈相济的教育则能更好地为特殊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张老师是学校的教研组长、办公室主任,泉州市骨干教师和泉州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镇“先进教育工作者”,市“优秀园丁”……这一项项荣誉,使平凡的工作增添光彩。点点滴滴的教育为残障孩子成长保驾护航,他不愧为学生喜爱、家长欢迎、同事乐道的好老师。
(记者 许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