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 李笙清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唐代诗人郑谷的这首《莲叶》,描述了雨中荷塘的别样景致,其中的“雨中留得盖鸳鸯”之句,让人不禁联想到日前看到的一件明宣德青花鸳鸯戏莲纹盖罐(见图)——那鸳鸯悠游嬉戏于荷花、荷叶之间的情景,仿佛是这首诗中场景的生动写照。
这件盖罐高50、口径20.5、底径19.5厘米,出土于武汉市江夏区流芳岭明代贵族墓,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该罐由景德镇官窑烧造,分为罐身和罐盖两个部分,通体饰青花纹饰。罐盖形似头盔,钮为宝珠形,饰火焰纹,盖身饰折枝莲纹和云纹。子母口,严丝合缝。圆唇、直颈、溜肩、硕腹、平底。颈、肩分别饰云纹和葵花三角带纹。腹部饰荷塘中鸳鸯戏莲主题纹饰,莲叶田田,荷花高低错落,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恣意怒放,生机盎然。莲叶水草间,两对鸳鸯前后追逐嬉戏,充满生趣。鸳鸯嘴扁颈缩,凤目明亮,羽冠双翼展开,虽不见脚蹼划水,但通过风吹头上羽毛扬起及周身浪涌的情状,可见鸳鸯的快乐与活泼的一面,神态自然,栩栩如生。胫部饰海水山寿纹,浪潮起伏涌动,烘托了腹部荷塘的恬静与安然。明代鸳鸯纹饰多与荷塘搭配,构图疏朗大方,纹饰笔法细腻,形象生动逼真。
自古至今,人们视鸳鸯为相思鸟,将之比作爱情的象征。古人将鸳鸯比作夫妻,一生不离不弃,形影不离。在一些古瓷器上,鸳鸯纹饰屡见不鲜,不论是生活用具,还是陈设摆放,都为生活增添了几许情趣。
有明一代,宣德(1426—1435)一朝历时极短,虽只有寥寥10年,但这一时期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江西景德镇窑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大发展,明初就被选作专为皇家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这也是我国陶瓷史上正式设置的官办瓷窑。到了明中期,景德镇一跃成为全国唯一的瓷业中心,制瓷高手云集于此,产品畅销各地,几乎垄断了国内外市场,民谚“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就是景德镇官窑迅猛发展的生动反映。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处于繁盛期,尤其是对进口料的使用,使瓷器呈色青翠浓艳,层次分明,造型浑厚凝重,做工娴熟精致。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烧造了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型规整,纹饰布局繁密,线条平滑流畅,画风趋向豪放,故宣德瓷器素有“以青花为贵”之誉。这件宣德青花鸳鸯戏莲纹盖罐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晶莹肥厚,白中泛青;纹饰豪放、繁复,疏密有致,堪称其中一件极富代表性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