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陶瓷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民国帽筒上的诗情画意

图1

图2

图3

■河南新乡 饶胜

帽筒兴于清朝,是清朝官员们用来置放“官帽”之物。至民国初期,已然走进普通百姓之家,由实用品转变为陈设观赏用品,并且多成对出现,几乎成了“家家必有”的吉祥器物。这时期的帽筒作为中国瓷器品种的新秀,装饰题材丰富,图案纹饰精美,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不仅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也具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李桂兴造”五彩芦雁纹帽筒一对(图1),高28、径12.1厘米。直口,筒腹,玉璧底。主题纹饰为芦雁纹,构图爽朗,上疏下密。几只芦雁体态饱满,身姿各异,或空中俯冲飞翔,或引颈高鸣,或芦苇觅食,野逸之气渲染恰到好处。芦苇滩汀,野花盛开,生活情趣极为浓厚。芦雁纹为清代瓷器常用题材之一。底部落款“李桂兴造”。腹部上书“平沙落雁李桂兴写”。

“九越谨制”五彩渔樵耕读纹帽筒一对(图2),高28.5、径12.1厘米。圆口,口沿一周描金,玉璧底。器型规整,釉色温润。腹部主题纹为“渔樵耕读”,戴斗笠老翁手持鱼竿在河边垂钓;学童埋头读经书,身旁有一孩童俯首抱一鱼篓;樵夫头戴草帽肩挑柴禾;农夫手持锄头。人物形态鲜活,表情自然丰富。底部楷书款“九越谨制”。腹部书款“渔夫钓罢樵夫取,熟读南华与友偏,余钊写于珠山”。用印为“珠山”二字。“珠山”为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生产地,“南华”即为《南华经》。“余钊”为清末至民国年间陶瓷名家,擅彩绘人物、花鸟,常见题款有“余钊写”“余钊作”“余钊书于珠山”“余钊写于珠山”等。

“公善堂记”粉彩仕女纹帽筒一对(图3),高17.8、径12.1厘米。直口,筒腹,玉璧底。瓷质匀净,釉色润滑。筒身绘仕女乘凉图纹,一仕女手持蒲扇静坐于青石之上,一仕女斜靠桃树旁,一仕女持卷立于桃树下。仕女姿态优雅,身姿修长,服饰绮丽,美貌靓丽,眉眼温柔。底部墨书款“公善堂记”。腹上书“桃红照映美人妆,自书珠山西轩,陈生和绘”。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