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吃什么从不介意,要求朴素,果腹而已。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吃什么无所谓,再好的东西吃到肚子里也没人看见,不如买来衣服穿在身上。”有朋友对我寡淡的食欲发表感言:“日子粗糙,生活没有激情,缺少生命的活力!”对此我当然不认同,因为我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当我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我开始尝试着让自己爱上食物,也不枉费那设备齐全的厨房。因为我观察过,但凡对吃有无限追求、讲究的人,都过得安稳、满足、活色生香。我给自己定了个提高厨艺的计划:每天必须做一道菜,每十天学一道新菜。网络帮了我大忙,有关美食的文字和视频,我看得津津有味。
总得显摆一下自己的厨艺吧,发微博广而告之:“今晚好菜伺候,欢迎报名品尝,只取前三!有捧场的吗?”朋友饭后美滋滋地剔着牙,然后提出“整改建议”,我凝神聆听,牢记在心。朋友对我的表现很是满意,而我,也在充满烟火气的一顿晚餐里,觉得生活不错。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被我看得烂熟于心,对我影响颇深,食物不光是果腹和满足口腹之欲,它还承载着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生活态度、情感表达的功能,我开始理解食物在特定空间里特定的意义,就如我理解父母对那个山村的不舍。
我喜欢读《红楼梦》,以前只爱看里面的诗词,如今也关注其中关于美食的段落,曹雪芹把美食写得活色生香,一道“茄鲞”繁缛至极,也极具诱惑,我甚至能透过纸面嗅到菜品的香气。
我开始喜欢美食作家,喜欢他们笔下活色生香的日子,喜欢他们用美食表达情感的恰如。某日深夜无眠,晒了一张美食图在微博,并配文字若干:“忽然很想回到遥远的山村,吃一碗母亲做的手擀面。”没想到在深更半夜引起众多朋友留言,大家纷纷回忆起记忆中的美味,其中有一条留言深深打动了我:“还记得围着母亲待在厨房的日子,看着她摊煎饼、炸年糕、汆丸子,趁着母亲不注意,拿上一块放嘴里的窃喜,这份喜悦已经久违,那份滋味却长长久久地印在心间。”
妹妹远在深圳,一日忽然打电话欣喜地告诉我,她那里的超市有真空包装的东北酸菜卖了!她一下子买了五袋。晚上又打电话来,无比郁闷地说:“味道不对。”我笑了,意料之中的事,妹妹的“滋味记忆”还停留在母亲的手艺里,一包真空包装的酸菜,怎么能轻易化解乡愁啊。
儿时养成的习惯,深入骨髓难以改变,心心念念中,该远走的滋味不会回来,失去了就失去了,如同那些旧时光,过去了就过去了,能留下记忆,已然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