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力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克里斯托弗·希伯特的代表作。该书从神话建城讲起,始终围绕罗马的“城市历史”来叙事。
就“罗马”这个主题而言,要想聚笔于“城市”,难度极大。随便提取书中某个领域的重要人物或事件,都可以找到好几本相关书籍。而该书仅500来页,从篇幅上看,要想涵盖罗马城三千年历史,反倒显得单薄。
因此,希伯特在书中将他一贯的“轻快”文风施展到了极致,比如一些主要角色的“戏份”被大幅删节,经过“去粗取精”,读起来难免会有“百年风雨如弹指一挥”的感觉。而且书中没有任何分析,呈现给读者的只有纯粹的描述。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买账,学术型的历史学家曾吐槽希伯特的书缺乏深度。对此,希伯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对历史有兴趣,但是又没时间看也不想去看学术性内容的人。我写作的目的是愉悦读者,不是为了证明我的发现或改变某个历史观点。”
尽管希伯特一心让自己的读者免受严肃、深奥文字之苦,他本人却甘心投入研究工作,在浩繁的史料文海里精选合适的素材。这一点可以在该书海量的注释及随处可见的引文中窥见一斑。事实上,信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的引文和轶事趣闻正是希伯特作品的另一特色。
罗马城的历史有着重复性,当读者产生疲劳感,希伯特便会辅以典故和段子来为读者提神。比如在描写热闹的竞技场里的场景时,希伯特引用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段话,揭示古罗马男子的“搭讪套路”,可谓妙趣横生。
此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该书长达70多页的注释部分,诚如希伯特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他试图让此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本“旅行指南”。
其实,注释部分的篇幅已足够成为一本小册子。在注释中,读者可以了解到罗马的宫殿、广场以及其他众多古迹和艺术品的前世今生。如果有读者去罗马旅行的话,相信这一部分一定会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