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笔记本上写满了不愿示人的灵感碎片,他的脑袋里不停闪现出一些关键词,多年来,他已形成一个习惯,不论正在做什么,他一定要把这些关键词记录下来,哪怕多年以后他已无法辨识这些关键词到底代表着怎样的梦境。
通常是躺在床上的时候,身体正在休息,但大脑依旧飞速运转,灵感不停闪现,转瞬即逝,为了不失去这些东西,他不得不频繁转身抓起笔记本将关键词记录下来,有时还在关键词旁边加上一些注释,以便日后能够多少回忆起一点东西来。
对于作家来说,这些日积月累的关键词或短语、短句,代表着某本书的目录,是灵感的核心,只要抓住它们,就可以回忆起全部的梦境,进而完成伟大(或渺小)的写作计划,对此,作家信心满满。根据笔记本上的内容,作家保守估计,自己至少有5部作品的写作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只差实际动手去写了。
但实际上,每当作家翻阅自己的笔记本时,他能够马上回想起来的东西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字迹自己都难以辨识。虽然如此,这项工作仍要继续坚持下去,这是作家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就好像是给未来的自己布置的命题文章,反正这些写作计划是要由未来的自己去完成,何乐而不为?作家继续在笔记本上忙碌着。
另一方面,当作家翻看过去的自己记录下的东西,意识到这是一种“命题作文”,而对方竟然懒惰到只贡献了一个题目和若干提示,他感到非常愤怒,从内心深处拒绝强加给他的这种写作任务,至多从中挑选几个感兴趣的题目来完成,其余的照样留给未来的自己。因此,作家实际完成的写作计划并不多。
作家去世后,出版人将作家的笔记本影印出版。这本《作家笔记》做得非常精致,它有一个漂亮的精装外壳和护封,印刷清晰,甚至连笔记本上的瑕疵也原貌呈现。
这本书的读者也呈现两极分化,喜欢它的人视为珍宝,因为作家的笔记本一般都是秘不示人的,读者通常只能看到作品的成品,这种连半成品也算不上的作家笔记实在是太难得了,值得收藏,细细品味,在辨识中体会作家的心路历程,从中也可以获得一些灵感。有的读者则大呼上当,没想到还真是一本未经整理的“笔记本”,而且还是影印的。还有极个别读者给了差评,因为自己新买的笔记本竟然已经被别人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