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7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胡公寿款铜墨盒赏析

■江苏南通 姜连生

清末民初刻铜墨盒的兴起,给文房四宝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一些书画篆刻界的知名人士加入到制作铜墨盒的队伍之中,刻铜墨盒声名鹊起,一盒难求。材质多样,黄白紫三色,除单色外,还有黄紫二镶、黄紫白三镶,更有镀金镀银之品。形状各异,除正方形、长方形外,别出心裁,五花八门,大的盈尺,小的寸余。刻画精致,有单刻字的,有单刻画的,有字画同刻的,也有诗书画全刻的,成为绝色的铜版画。由此,刻铜墨盒的价值大为提升,不仅具有实际使用价值,还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不过,能够集实用品、观赏品、收藏品于一体的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我藏有一只胡公寿款铜墨盒(见图),长14.8、宽9.8、高4.1厘米。其包浆浑厚,通体褐黑色。墨盒由黄铜与紫铜二镶而成,盒身与盒盖为黄铜,盒底为紫铜。墨盒制作精良,品相完整,密封性能好,用力打开只见残留老墨漆黑发亮,闻之一股淡淡的墨香,里面砚板与四周铜框完好无损,可照常使用。盒底印有“義成”两个隶体字,为清代北平德义成知名墨盒庄,是一些书画名家经常光顾的地方。最精彩的地方在盒面,两株蓬勃生长的翠竹占了六分之五,竹竿挺拔,竹叶舒展,显得强壮有力,生命力旺盛。左边六分之一空白处刻有两行行草字:右为“君子无地不相宜”,左为“公寿写意”。无论画或字,刀锋毕露,一气呵成。将墨盒平放或侧于书桌上,好一幅精美无比的铜版画,赏心悦目!

其实,笔者觉得,它的美,更在画意。

胡公寿(1823—1886),上海松江人,本名胡远,字公寿,以字行,号瘦鹤、小樵。他年轻时就满腹才华,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榜。于是弃文学画,在19世纪50年代移居上海,以卖画为生。至60年代已成著名画家,上门求字求画者络绎不绝,润笔费居上海名画家之首。诗书画的结合是胡公寿作品的一个特点。海派绘画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只有落款而没有题画诗。胡公寿的题画诗则内容多样,有的诗言志;有的与画相配合,意境深远;有的则涉及画法画理。该墨盒上的题画诗应属诗言志。“君子无地不相宜”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借用竹子,以此告诉世人很多大道理。胡公寿认为第三、四句最经典,在整首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竹子在风中摇摆,好像君子一样,也只有竹子才能做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竹子都能够生长得很好。诗人正是告诉世人,我们尽管很渺小,但是应该要像竹子一样,要有那种从容的人生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活得更加精彩,活出自我。于是,胡公寿把这两句拼成一句改为“君子无地不相宜”,更加直接明了:竹子像君子,君子似竹子,二者合一。此句独特的题画诗,既是胡公寿数十年的人生自我表白,亦是他对世人的真诚劝告。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