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6版:民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莫将“善意”提醒变成谣言传播

黄韵诗/图

11月下旬以来,抖音、微信群不断出现涉及石狮未成年人失踪寻人信息,并混杂着“拐卖”“偷孩子”等谣言信息传播,甚至有网友收集近半年来涉及石狮的13个未成年人走失信息。对此,泉州网警、今日头条“抖音寻人”先后发布13个孩子均已找到的权威信息,并对相关谣言信息进行辟谣,新闻媒体跟进报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消除群众恐慌情绪。

不仅在石狮,在百度搜索“未成年人走失”关键词,最近一个多月,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消息及相关辟谣信息。网上充满着各种线索、各种猜测,其中一条为“现有二中家长反映昨天中午放学时,有学生遇到开小车的向学生问路,并拿出100元感谢费,让孩子上车带路。请各位家长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千万不要上车,防止被骗”,类似文字信息随后在许多微信群传播。后经网警辟谣,此类假消息在2018年就曾出现过。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网友通过抖音号、微信群传播上述消息,多以“善意”提醒的腔调出现,因“未成年人走失”话题本身带有流量属性,引起不少家长讨论、担忧、共鸣,并造成持续的传播。一些自媒体号也有了“流量话题”,发表相关文章或视频,并引发家庭教育、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担忧。结果,当权威辟谣信息发布后,才发现是一次“乌龙”。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权威信息的滞后性,类似信息仍在网上继续出现。

未经核实的“善意的提醒”,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播,甚至本身变成了谣言传播。真正的善意提醒应该是,通过已经发生的事实,提醒大家注意,吸取教训,避免悲剧上演或重演;而不是通过夸大事实,或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传播一种虚假的信息,这与善意的提醒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谣言经过网络社交媒体或其他途径传播后,事实真相逐渐被遮蔽,使后来听到或看到的人“信以为真”,从而造成一种社会恐慌,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传播谣言的社会危害性极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快速迭代发展,“两微一抖”已成为大众传播时代的社会符号。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但这绝不等于“人人都可以乱放风”,网民须提高自判水平,避免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传谣者甚至造谣者。首先要做到不造谣。不胡乱造谣,谣言就成了无本之木。其次要不信谣。自媒体时代,“眼见”不一定“为实”,面对未经证实的信息,要不听信、不盲目。再次要不传谣。对于没有根据的信息,不仅不能推波助澜、乱说乱传,还要敢于进行抵制。

需要指出的是,“谣言不一定止于智者”,那就必须让真相加速“跑赢”谣言。对此,有关部门应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满足公众渴望准确信息的诉求,及时发声、精准辟谣,让权威、准确、清晰、专业的声音快起来,确保真相“先声夺人”。

(吾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