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2版:国际新闻·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位百岁老人的世纪回眸

著名翻译家、作家杨苡近日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南京大学余斌教授历时10年整理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出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西南联大外文系等,曾任职于南京编译馆翻译馆、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主要译著有《呼啸山庄》《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记录了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是一部个体见证下的百年中国史。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师友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

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在世纪回眸中,杨苡说:“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有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个体的回忆,呈现的是一个时代的鲜活记忆。这部口述自传,生动地记录了杨苡的“上学记”——20世纪30年代,在沈从文的建议下,杨苡转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就读。朱自清、闻一多、刘文典、陈梦家、陈嘉、吴宓……群星闪耀的西南联大在她的记忆里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是一串串日常的弦歌。

随着年岁的增长,记忆力的下降不可避免。早在十多年前,杨苡就开始针对记忆衰退进行抵抗活动。为了与遗忘较劲,她的身旁总会放一块写字板,上面夹着一沓信纸,一旦想到什么,马上随手记下。记忆是这位百岁老人抵抗时间的唯一方式。

一位不愿遗忘的老人,无疑更需要一位耐心的倾听者,帮助她打捞记忆的碎片。在一次“登门送书”中,学者余斌走进老人的生活和记忆中。在此后十年的长谈中,余斌以倾听帮助老人抵抗遗忘,以丰富的细节打开了通向历史的“时空隧道”。

杨苡喜欢把回忆比作电影,每当想起过去的人与事,她的感觉就像“过电影”,只是一会儿是彩色的,一会儿又是黑白的。她的“场景式记忆”给这部作品带来大量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传递着历史的温度,带给读者对过去时代的“沉浸式体验”。

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记忆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在长达万字的《书成漫记》一文中,余斌表示,他有幸在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苡和读者的“中间人”,这部作品记录了岁月的足迹,传递着人生的回响,具有独特的文本意义。

集体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与国家的记忆,都建立在鲜活的个体记忆基础之上。正如纪录片《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徐蓓所说,杨苡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杨苡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从清末写起,到1946年杨苡返回南京告一段落,书中收录自20世纪初以来珍贵历史照片150张,辅以翔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据悉,该书的“姊妹篇”已基本整理完成,很快也将出版。(黄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