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作为一种年文化,不仅渲染着过年喜庆的气氛,还丰富着过年的红红火火,包含着人们的祝福和愿望以及对新年的期盼。
小时候,每当临近过年时,集市上立马热闹起来,卖年画的摊贩将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年画挂满墙上、铺满一地,渲染着喜气洋洋的气氛,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前来品评、欣赏,撩拨着人们的购买欲望。卖画的一边吆喝一边拿画、收钱,忙得不可开交;买画的从墙上的“喜庆有余”看到地上的“五谷丰登”,也忙得不亦乐乎。
记得有一年,爸爸带我去买年画,我在那里看了整整一个上午,对每一幅都充满好奇与喜爱,最后选了两幅。我拿着自己精挑细选的年画,爱不释手。回家的路上,我把年画卷起来,当成单筒望远镜玩,仿佛看到了新年的希望,看到了更美丽的世界,看到了童年绚丽的梦想在年画里慢慢飘飞……我忍不住把年画放到鼻子下闻闻,那纸墨香味,流到心海,溢满全身。我激动万分,一路跑回家,一点也不觉得累。
到家后,我把年画打开,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爸爸拿来妈妈用小麦面做的糨糊,开始贴年画,我和妹妹在稍远处指挥:妈妈这边向上一点,爸爸那边向下一点。贴好后,色泽鲜艳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年画,使新年的喜庆气氛陡增,整个屋里感觉焕然一新、光鲜亮丽,洋溢着更加温馨、喜庆的氛围。
那时候堂屋里中间的后墙上一般贴一幅“迎客松”,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与尊敬;老人屋里一定是贴一幅“寿星图”:那精神矍铄、道骨仙风的老寿星以及那盘王母娘娘的长寿仙桃,两边分别配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最有意思的是那幅孩子抱鲤鱼的年画,胖胖的孩子,穿着红肚兜,眉宇间一颗美人痣,那个笑可爱极了,似乎能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
最后在院门上贴门神,贴上门神之后,每家每户就可以放心地过年了,因为有了门神的守护。
到了第二年,我们把这些美丽的年画小心翼翼地揭下来,然后去包我们的新书,新书有个封面,既保护了书,又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心里别提多美了。
年画作为民间的新年祝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体现了民众的智慧,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人们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回首往事,那散发着纸墨香气的年画,欣赏年画时的闲情逸致,挑选年画时的乐趣,贴年画时的喜悦,年画里的喜庆,以及年画里浓得化不开的年味,依然是如此温馨。
如今,年画已经渐行渐远,被满街的中国红替代,看着这些红红的中国结,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福”字,亦如人们红火的生活,散发着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