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篇

四海经风搏浪志 一碗人间烟火味

石狮咸饭和汤羹的前世今生

石湖红蟳饭

水头跳鱼饭

南瓜鲍鱼饭

九月豆饭

沙地萝卜饭

满月姜饭

古浮紫菜饭

排骨八宝饭

猪肚羹

三层肉羹

牛肉羹

墨鱼羹

马鲛羹

杂菜羹

虾仁羹

酸辣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材调一方味。最抚人心的烟火气有三味:吃得有滋味,活出人情味,过得有趣味!一蔬一菜,一羹一饭,看似平淡无奇,但一点一滴构成了我们的一生。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泉州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评价,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寺、观、院、堂等古建古迹遍布全域,道教、佛教、儒家、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在此和谐共存,凸显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开放包容。晋人衣冠南渡,依山逐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兼容并蓄、巧妙融合,在闽南饮食文化上体现最为淋漓尽致的就是咸饭与汤羹。

主副食合二为一的咸饭在闽南地区历史悠久,只要会煮稀饭的石狮人,就会煮咸饭。闽南丰富的物产,又造就了咸饭多样化的品种,山里的、海里的,荤的、素的,土的、洋的,信手拈来的食材,都可以成为石狮人煮咸饭的材料,于是便有“咸饭有100种煮法”的民间传言。

世界越大,乡愁越浓,而美食是最深情的乡愁!向海而生的石狮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耕海犁浪、出洋谋生。不管到哪里,总是忘不了焖上一锅咸饭以解思乡之情,于是,各式咸饭的做法在海外世代传承。漂泊的游子和行走的旅客常常会怀念故乡,不仅仅怀念那片遥远的土地,更念念难忘味蕾上的记忆,对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常常缘于美食而终于美食。返乡的华侨最心心念念的也是吃上这一口家乡古早味,在“山珍海味”的咸饭中品尝家乡的味道、探寻乡愁的记忆。

石狮籍著名学者李天锡在《华侨引进番薯新考》一文中考证番薯是明洪武二十年由晋江安海人苏得道传入闽南的。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苏得道“携薯种归国,试种于田土之上,获高益。越年,乃扩种番薯数百亩。番薯收成堆积如山,时得道先生乍归门闾,即将加工薯粉夷术授之”,这就是番薯粉的由来。

绵滑的番薯粉与新鲜的海产品、在地的土猪肉巧妙结合,锁住了食材的美味与鲜甜,也成就了闽南特有的汤羹。海蛎羹的柔韧敦厚、回甘绵长,马鲛羹的香糯粘连、口感丰富,牛肉羹的爽口清脆、可口生津,墨鱼羹的汤鲜隽永、清淡宜人……清而不淡、鲜而不俗、滑而不糯,石狮八卦街的老字号汤羹,更是让人久食不厌。

石狮是一座商贸城市,素有“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的美誉,在改革开放初期,石狮人忙于做生意,无暇制作烹调方式繁琐的餐食,于是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咸饭和汤羹成为许多石狮生意人的首选,甚至有人将石狮的咸饭称为“改革饭”,将石狮的汤羹称为“开放羹”。

一饭一羹,见证了石狮的民风淳朴;一饭一羹,见证了石狮的侨乡特质;一饭一羹,见证了石狮的商贸繁荣。如果说挖掘“宋元海丝宴”是以跨越千年的舌尖文化追寻传承创新闽南文化,那打响“一饭一羹”整体品牌则是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地方“快食尚”文化。为此,我们综合各方建议,整理出“八饭八羹”并进行集中展示和推介,以飨老饕食客——八种咸饭:沙地萝卜饭、古浮紫菜饭、排骨八宝饭、满月姜饭、石湖红蟳饭、南瓜鲍鱼饭、九月豆饭、水头跳鱼饭;八种汤羹:牛肉羹、马鲛羹、三层肉羹、酸辣羹、杂菜羹、墨鱼羹、猪肚羹、虾仁羹。

(傅文忠/文 李荣鑫 郭雅霞/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