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6版:民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45载千里回家路”说开去……

千里回家路,仅需一日达,72岁的吴某良却走了45年……3月9日,《石狮日报》刊登一则报道,讲述了“离家45载 民警助老人回家”的故事。读毕全文,笔者感慨良多: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个故事,但对新闻当事人吴某良来说,却是一生。

首先要为凤里派出所社区民警小邹点赞!因为时过45载,老人户口早已注销、老家行政区域改变、与家人也失去联系……民警小邹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老人的堂弟,并帮老人购买动车票,老人终于回家与亲人团聚。新闻当中,虽未对民警帮忙寻亲的过程有太多描述,但依然看出民警的责任与担当。不过,笔者更想表达的是,关注和扶助底层人群,彰显的是社会的良知。

底层人群或困难群体,一般是指由于身体缺陷、疾病、收入低等方面而处于较低生活水平的人群。这一群体结构复杂、结构广泛,除了本地户籍人口,也有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如上述吴某良这样的人员,因为居无定所、漂泊不定,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有关部门求助;甚至,在面对一些社会救助力量介入时,持有谨慎或排斥的心态。因此,他们往往游离于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之外。

这些年,石狮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政府、社会、民间多方合力介入,想方设法让阳光照射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比如,2016年以来,石狮社会福利中心救助服务站持续开展“大爱寻亲 温暖回家”救助寻亲专项行动,帮助数十位特殊流浪者与家人相聚,重回温暖的家。又如,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十年坚守送出馒头300万个,传递“绵薄之爱”,温暖“风雨之人”……这座城市时刻关注和扶助底层,以温暖的“臂膀”传递着“小城大爱”。

观察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只看它的摩天大楼,还要看社会底层、困难群体的生存状态。关注和扶助困难群体,是推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对于这一群体,仅仅停留在悲悯和良知的层面,或者说只把精力用在关注、呼吁、登报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的帮扶。简单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基础数据,重视利益诉求;二是制定帮扶政策,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就业能力;三是畅通利益表达,保持有效沟通,改善服务质量。这里不作赘述。

须知,让这部分人尽快脱离社会的底层,和全体人民一道同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吾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