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杏林之德济百姓 医者仁心续百年

1920年,许元凯求学时和同学合影,许元凯(前排左2)

当年“元凯医院”店招

百姓所送“仁心济世”牌匾

许氏后人留存的中药壶

在晋江龙湖新街村村民许勇达家中放着一块沉甸甸的店招,古朴老旧,静默地置于角落,“元凯医院”几个大字被篆刻于楠木之上。本期闽南文化,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关注元凯医院牌匾之后那段尘封的时光。

笔者几经辗转,从友人处得知,元凯医院是晋江石龟人许元凯所创办,他出身医学世家,其家族早在1906年即在石龟许厝坑美新街(日新街)开办“惠济华大药房”。如今他的外甥陈长华还居住在凤里街道宽仁社区,而许勇达则是许元凯的曾孙。

据陈长华介绍,许元凯幼时就跟着母亲施嘉礼学习小儿科,后来还在晋江名医施端谋处学习内科。1920年,勤奋好学的许元凯前往台湾深造,在台北医院第一内科研习。求学期间,他与台湾医师徐永寿、徐煌、吴鸿森结为知交,相互切磋。

“在《育儿必读》里有三张图片,都是和许元凯有关的,这是他求学的一个历史见证。”陈长华接着介绍,1922年,许元凯求学结束后回到晋江经营“惠济华大药房”。后来因为交通不便,无法救助更多的患者,许元凯便在1934年来到石狮民生街开办“元凯医院”,并设立“惠济华大药房”分行。

作为一名医生,许元凯除拥有精湛的技术外,更拥有一颗仁心。“那时候进口的西药,高昂的价格让普通百姓负担不起。于是外公就刻苦研究,利用所学,中西结合,对传统中成药进行科学改良。他所研制的‘红灵养神散’‘芳香胃宁散’‘肥儿疳积饼’‘琥碧灵宝丸’‘小儿清凉散’等特效药风靡一时,甚至还远销东南亚。”陈长华告诉笔者,当时的许元凯在当地非常受尊敬,因为他对经济比较困难的百姓来看病,经常没有收钱,让人家先抓了药回去治病,而他们通常会在病好了之后,带上一些地瓜来到许元凯家中表示谢意。也正因如此,许元凯在家族中、社会上都非常有威望,每每周边邻里或者宗族内有矛盾,都请许元凯出面解决,大家都非常信服他。

值得关注的是,许元凯研制的中成药,不仅造福一方,而且是他先进医学理念的体现。从他后人许勇达处,笔者看到了当年许元凯印发的宣传单,上面写道“国药科学化合华人体质,改良国产药为当务之急”,如此足见许元凯研制新国药的良苦用心。

根据《石狮往事》记载,笔者还发现许元凯非常注重乡村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先后编著出版《育儿必读》《卫生学教科书》《卫生学撮要》等普及性医学著作。许元凯更是在《育儿必读》自序中提出编著此书的意图,认为:“欲图强国,必先谋强民,强民关系于妇女。妇女乃为国民之母,欲为良母者,需讲究最新育儿之法。”《育儿必读》全书38章,涉及婴幼儿护理、初生儿常见病的防治等,像极了我们如今的育儿大全。

此外,在《卫生学教科书》及《卫生学撮要》中,许元凯批评当时的“饮食起居等事素墨守旧法”。强调“保自身健康为第一要义”,故希望所著有助于改善卫生习惯。许元凯当年还提出的一些观点,比如提倡健康饮食、戒烟(尤其是戒毒)、戒酒、保持乐观心态等观念,都非常符合我们时下的“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在许元凯的正面带动之下,许氏家族成了当地非常著名的医学世家。如:他的大媳妇郑君治是当时龙湖镇中山街医院妇产科主任、二媳妇张拿等是南开大学校医、女儿许瑜碧和女婿伍惠源则分别是如今石狮市医院的医生。而他当年留下来的秘方,其后代仍继续承袭,尤其是治疗小儿惊厥的秘方,被曾孙许勇达的母亲拿来帮助乡亲邻里,将当年许元凯心慈好善的精神延续传承。

为了保留这份记忆,许元凯的后人还将他当年用过的一些医疗器具留存下来,并且将他救人扶贫的故事整理成资料,以警示许氏后人不断进步。

(陈嫣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