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注重社交礼仪,所谓礼尚往来,就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礼仪观。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也能展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闽南人很讲究礼仪,在闽南,人们把礼仪叫做“礼数”,礼数是礼尚往来的一种习俗,闽南礼数繁多,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特色。
闽南人很注重亲情,在闽南语中,亲情意为亲戚,音为“亲夹”。“亲情”从狭义上来讲指的是与“亲堂(堂亲)”相对的外亲,而从广义上也包括堂亲。“亲情五十”则是指所有亲戚。闽南有句谚语叫“好歹亲情,礼数照行”,意思是亲戚即使再疏远,遇到红白喜事礼数还是得照来。在闽南人看来,礼数是不能随便的。
在人际称谓上,闽南人也很注重礼节,一般见到年长的人都会称为“某某先”,路遇陌生的老人一般也会尊称为“老阿伯”“阿婆”。闽南人还将老师和医生尊称为“先生”或“先生娘”。去探望生病的亲戚朋友时,闽南人经常会“带手”,在闽南方言里就是带礼物的意思。
茶是闽南人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用以待客的重要礼数。在闽南人家,客人一进门即立刻烧火煮水,添换茶叶,泡茶品茗,“无茶不成礼”,这是闽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闽南人好饮茶,在喝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礼节要注意。例如,给客人倒茶的时候不能倒满,通常只倒七分满,然后双手奉茶;当别人给你倒茶时,为了表示敬意,把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自然弯曲,以两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屈指代跪”。
闽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礼数就是请吃“点心”,待客的“点心”主要是面线、煮熟的鸡蛋,还会加些瘦肉、香菇、虾仁等,“点心”一般是用来招待远房亲戚或者稀客贵客。
在参加宴席的时候也要注意坐法,方桌一般坐八人,左上位为上座,下右位为主位,所以要注意礼让。随意乱坐,就有可能被人看成“没大没小”。闽南人还讲究礼数中的“数”,在庆贺喜事的礼金中,一般习惯用双数,表示成双成对,寓意吉祥。订婚、孩子满月、周岁送鸡蛋一般也是八个。在数字上,一般双数用于“红事”,单数用于“白事”。日常生活中尚且有这么多礼节,逢年过节、婚娶丧葬等特殊的日子礼数就更多了。
闽南人的礼数多多,作为一种社交礼仪,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客套,其中还蕴含着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些礼数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闽南人的礼数体现了闽南人注重礼仪和热情好客的精神。时代在发展,有些礼数已经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待人接物总要讲究礼节。繁多的礼数往往让人疲于应付,所以在讲究礼数的同时要注意适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闽南特有的礼数传承下去。(张诗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