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尾桥,当地又称“祥农古桥”,如今桥的东边是大堡村、桥的西边是祥农村。数百年来,这座桥连接着两岸的土地,行人络绎不绝,经风历雨的征程在这里不断启程,南来北往的脚步在桥上烙下一个个深重的历史印记,诉说着这一方百姓故事。
这一座石梁桥,从其造型特征等方面推断,应为宋元时期所建,另一说为水尾桥建造于明代中期,是大堡村中刘氏族人所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推断此处本为该地之要冲,宋元时即有桥梁,后大堡村人又建之。历史久远,不管此桥建于何人之手,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造福家乡的愿景。
春笼寒水澳笼纱,几点波光淡暮霞。
帆远辟流鸥掠翅,潮洄拍岸浪淘沙。
遥听故国乡音似,莫怨桑园小径斜。
芳草连天无尽碧,一轮明月共天涯。
该桥呈东西走向横跨于当地一条小溪上,溪底为条石铺砌而成,水流湍急。呈三墩四孔的石梁桥,长15米,宽1.6米,高4米,桥面由三块石板铺砌而成,桥墩呈方尾尖头状,尖头朝上游,由平顺交替的条石铺砌而成。该桥具有泉州地区宋元时期桥梁特征,且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抚摸着这一古桥,感慨岁月沧桑。仔细观察,桥面的石材新旧不一,三个桥墩造型和修建工艺也略有不同,其中一块桥墩上阴刻有:“重修,1984年”等字,可见这座桥曾在不同年代修缮过。桥东边还有一座造型简单的石塔,石塔约四米高,共有三层,每层呈四方形,塔尖造型古朴。
这座桥除了给当地百姓提供便利外,按照传统建筑文化的角度来说,桥墩还起到让溪水缓冲的作用,溪水在这里汇聚,不会直流,寓意着留住村里的财源,保障了百姓的福祉,憧憬着明天美好的未来……(洪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