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篇

传承越山海 百年送王船

海上泼水、海上抓鸭、火鼎公婆……在上周刚过的端午节,这些有趣的民俗活动,是不是仿佛还在昨日?但所有的活动,还属“送王船”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翻阅资料得知,原来这项文化活动项目已在2020年12月17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背后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也是闽南先辈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一种崇高理念。

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的端午节,来自海峡两岸的民众都要聚集在蚶江村后垵澳海域竞相泼水,其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而其中的重头戏莫过于王爷船巡海。“送王船”的仪式,风格独特,是海洋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项目,也是闽南人的一次海上狂欢。

闽南“送王船”信俗文化的发展

由于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滨海地域文化,更是衍生出了以渔民为主要群体的民间信俗,众所周知的有妈祖信俗、王爷信俗。实际上,王爷信俗不仅仅分布于闽南一带,在中国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也都有该信俗,只不过在闽南地区,其信俗更具规模性和影响性。

查阅资料得知,王爷信俗的诞生其实与闽南先民送瘟驱邪的诉求息息相关。由王爷信俗发展出一种配套仪式——“王(爷)醮”,或“王(船)醮”,醮即设坛祭神的仪式,而“送王船”正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和高潮部分。“送王船”其实就是“王醮”的通俗说法,又称“烧王船、王船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明朝晚期以后盛行于厦漳泉滨海地区,一般由当地的民间宫庙牵头,组织周边渔民和船民参与仪式活动的筹备和实施。

近年来,由于闽南地区海洋文化的盛行,沿海渔民、船民对“送王船”都非常重视,再加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信俗形成了更具规模、更有活力的信俗文化,而人们祈求的愿望也不再局限于驱瘟除疫,祈福吉祥则成了人们的普遍诉求。

蚶江王爷船巡海端午举行

在石狮蚶江至今延续着、传承着这种“送王船”风俗,它承载着石狮人们最重要的集体海洋记忆。

每逢端午,蚶江徹汉五王府都会有王爷船巡海仪式,与台湾鹿港“送春粮”仪式基本相似。据清乾隆年间的《泉州府志·风俗》所记载的“王爷船巡海”和《鹿港奉天宫志》所记载的“王爷分灵”,蚶江最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王爷船巡海仪式。

据老一辈介绍,蚶江王爷船巡海仪式由来已久,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王爷船巡海仪式十分隆重,有设置香案、进香、请王船出庙、办祭品等祭拜仪式,要待到下午2点之后涨潮,由八人抬王爷船到海边,根据风向调整风帆,由一艘舢板船护送出海,蚶江王爷船巡海伴有“阵鼓乐、仪仗、百戏”。我市民俗专家告诉笔者,送王船尤为讲究时间,它承载的是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在今年的蚶江海上泼水节线上直播中,笔者看到,当天午时2点后,在两岸百姓的簇拥之下,王爷船承载着两岸人民对平安、幸福的希望,驶向远方。刹那间,蚶江村后垵澳海域人声鼎沸,欢呼声、鼓声连成一片……

与其他地方的“送王船”不同,蚶江的王爷船是“巡海”,即巡视海上的商船、渔船,超度海上遇难者,预示自此一年内有“海神爷”的保护,海峡两岸对渡船只安然无恙。所以,王爷船没有烧掉,还要回府,来年再出巡。

独特的文化符号

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一习俗融进了王爷信俗,丰富了端午节的内容。其是石狮同海外华侨华人、台湾同胞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寻根谒祖和进香朝拜的“根”之一,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

闽台两地的地缘、血缘、神缘纽带如此紧密,对增进两岸乡谊、促进和平统一、推进石狮经济建设,实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表现。图片由纪培明提供(陈嫣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