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古有春祭和秋祭之习俗,春祭在清明时节,秋祭分为两个时段,一个是在中秋节前后,一个是在重阳节左右。笔者老家三明所在的闽西北地区有部分村落,选择在中秋节前后扫墓祭祖。这些年中秋扫墓祭祖,村民共同的感受是: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关于中秋扫墓习俗的历史渊源,此处不作考究,但生者与逝者“中秋共团圆”的特征,在汉文化圈中实属少见。老家三明,山重水复,先辈坟冢,多处于深山老林,植被茂密。中秋时节,长辈带着晚辈,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劈草培土,一座座寻找、一座座祭扫。今年中秋,尽管与国庆长假叠加,但依旧鲜见年轻一代,70后、80后有之,90后、00后几乎没有。
不论是中秋,还是清明,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是维护宗族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在民族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慎终追远、感念先祖、传承家风,就在那穿越深山老林披荆斩棘过程中,在与宗族亲友回顾过往中,在墓前祭祀时诵读祭文中……这样的参与感和仪式感,是年轻一代对于宗族文化认知及传承的必要载体。然而,时过境迁,一些农村地区扫墓祭祖的人愈发少了,令人失落、感慨,“没时间”“太远了”“太麻烦”……或许若干年后,年轻一代很难找到祖墓,更不知“来时路”了。
年轻一代对于回乡祭祖的淡漠,不能把责任全部归于年轻人自身。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家乡,涌入城市就业、定居,年轻一代对于家乡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不清晰,导致很多人对于家乡的理解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和简单的名词解释,缺乏感性的思乡之情。由此,一些农村地区正在经历“文化断代”的阵痛,只是在回乡扫墓祭祖这一件事情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祭祖是传承,寻根是力量,它让我们找到本源,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活力不同,农村地区扫墓祭祖的表现形式、组织方式相对固化且严肃,难以随意更改或变化。如何扭转扫墓祭祖“文化断代”的窘境,唤回“渐行渐远”的年轻一代,恐怕三言两语讲不清,但应引起社会的充分重视。
(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