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5版:万家灯火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林富榕

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孩子的语文老师开始编辑优秀习作小报,取名《拾贝》。这份小报主要收集班里孩子们的优秀习作。李老师告诉我,制作习作小报一方面是鼓励孩子们坚持写作,另一方面可以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足迹。

对此我深表认同,也让我忆起教我小学语文的刘见省老师。读四年级的时候,我从村里的小学转到乡镇中心小学。那时我对写作很没信心,兴趣也不大,每次习作总是草草应付。但在刘老师眼中没有不会写作的学生,只要留心观察、广泛阅读、加强练笔,每个学生都可以写一手好文章。

为了鼓励我们拿起笔去写,刘老师决定编选学生优秀作文选《青青艾草香》,作为校刊在学校各班传阅。有一次,刘老师发现我的一篇习作写得不错,便把我叫到跟前指导修改。那时的我心思没在写作上,刘老师叫我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像完成任务似的。对于其他学生刘老师亦是如此,循循指导,不厌其烦。后来我才得知,这项工作是他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进行的,常常废寝忘食。正是得益于刘老师的坚持和鼓励,我的作品不仅有机会登上校刊,甚至登上县级报纸《永安报》。

依稀记得,那是五年级的一个午后,我正从宿舍赶往班级,当时刘老师也从宿舍楼走出来。“富榕啊,你等一下,我有个东西要给你!”刘老师一边笑呵呵地走到我跟前,一边打开公文包,从中抽出一份报纸,对我说:“祝贺你,你的文章登上《永安报》啦!”

什么?我的文章竟然被登在报纸上了?我半信半疑地摊开报纸,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搜寻着。不一会儿,我在校园文学版果真找到了我的名字。我又激动又惊喜,这可是我人生中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就在我沉浸于文章见报的喜悦时,刘老师又从包里抽出一张5元纸币,对我说:“来,这是稿费,拿着。”5元对现在许多孩子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来自农村的我而言可是当时一个星期的生活费。

这次习作登报恍如一道光,把我对写作的那颗昏暗的心一下子点亮了。就如刘老师所说的,每个人都拥有写作的能力,不要惧怕写作,也不要担心写不好,只要你愿意写,就尽情、尽心、尽意地挥洒吧!渐渐地,我对老师安排的习作不再排斥,反而是愿意与文字亲近,觉得写作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或许,正是这次习作登报让我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上大学时,我参与校报的编辑、采写工作,只要有好的新闻素材我就积极向《三明日报》投稿。大学的几个暑假,我基本上也是在报社度过的,跟着《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的记者老师们学习如何采访、写稿……大学毕业至今,我也都是在报社,奔忙在采访一线。

就在上个月,刘老师听说我在报社工作,主动联系我,说想把他教学时代的学生优秀作文以及他的教学心得集合成书,书名叫《艾草芬芳》,邀我参与文集的校对工作。当我打开文集校稿时,发现里面竟然有我的两篇作品,一篇是当时登上《永安报》的《大夫第》,另一篇是刊登在校刊上的《发“羊”财,奔小康》。

时隔二十多年,再次翻看那些稚嫩的文字,小学时代的生活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出现。更令我感动的是,这份儿时的记忆竟被刘老师珍藏了二十多年!借由这本合集,我才知道,校刊《青青艾草香》一共编了四期,其中由刘老师指导的学生作文有30余篇在各级报刊发表,有的还编入书中。

从《青青艾草香》到如今的《艾草芬芳》,刘老师默默呵护着每一名学生的写作之路。此情此景,让我想起英国作家斯蒂文生笔下的那个李利,每天快天黑的时候,他就拿着提灯和梯子走过来,在每一家的门口,把街灯点亮。我想,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点亮一盏灯,就会照亮学生一生的成长之路。

在我看来,刘老师、李老师以及许多默默奉献的园丁们,就是这样的“点灯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