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元代黄公望画笔下的“雨景”

■陕西 林彤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最主要特点是多雨,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长。这时,田间秧苗初插、谷物新种,最需要水的滋润。故而有“春雨贵如油”的美誉。古人说“雨生百谷”,在古代农耕社会,“雨”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除了诗歌,古人也常用画来表现“雨”。那么,画家笔下的“雨景”又是怎样的呢?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溪山雨意图》(见图),是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卷,该画纵26.9、横106.9厘米。

该画描绘了雨中的江南山水景色。近景是坡岸,上有高低不同的树木林立,自右向左,错落有致,节奏分明;中间是大片空白,计白当黑,描绘的是浩渺无边、平静无波的湖水,宽阔的湖水沿着山峦流动,大片水域展现出两岸平远、幽静的景色。正是夏暮正午时分,阳光炽灼、大气蒸腾、疏林萧萧、满目寂野。如镜的水面无一丝漪涟,全无舟楫的踪迹。望断水天相连,亦是收不尽的空旷。晴空旷野、万籁俱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并有云雾缥缈环绕,深处山峰时隐时现,更显空蒙,烘托山雨欲来之主题;茅舍散落,点缀其中,空旷幽静。该画卷上有黄公望、陶宗仪、史邦俊、项元汴、文徵明、李日华、李肇亨、安岐、乾隆皇帝等人的钤印以及清宫收藏印共计95处。除却黄公望自题之外,还有王国器、倪瓒题跋两处以及乾隆诗一首。

《溪山雨意图》整体采用长卷,横向的画面,宜于布置视野开阔的大景观,表现宏观角度的大变化。画家采取“一河两岸式 ”构图,在构图、景物塑造和笔墨运用上做了缜密的处理,使题材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纵观整个画面,图中用留白的方式表现缠绕在山间的云,靠着黑白墨色的强烈对比,轻盈的云团赫然纸上。图中烟雨空蒙,笔法多样,代表了文人画高度成熟时期的审美需要,是宋元之后文人绘画的主流风格。整个画卷空无一人,山水则似真非真有恬淡、简远、空灵寂静之意境,表达了画家寄情山水,抒胸中逸趣之理想审美境界。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曾为浙西廉访使徐琰的书吏,后随张闾入京为吏,继而因张闾获罪一同入狱,获释后入全真教,卖卜江湖,以修道、书画终了一生。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

黄公望的山水画,追求表现理、趣、兴,即描写在四时朝暮、风雨晴晦等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山水景色来创造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元代画家倪瓒题跋:“黄翁子久虽不能梦见房山、鸥波,要亦非近世画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这也是对黄公望作品的高度评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