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生活消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警惕消费中的“语言陷阱”

近日,市民张女士在外出旅游时遇到了“烦心事”。旅游前,她在某平台上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仅需花费159元,便可在xx酒店住两天一夜,并且该住宿券全国通用。“我当时觉得捡了个大便宜,两天才159元,非常划算。”张女士随即心动下单。可到了该酒店时,前台人员告知她该券只能抵消一晚的房费,要想续住需要按房间原价支付。

“两天一夜其实就是一晚上的意思,本来我并不想订这家酒店,是商家的‘文字游戏’把我迷惑了。”张女士说,由于自己的旅程有3天,她不得不重新预订酒店。“两天一夜”的表述显然比“一晚上”更具有视觉冲击,但其实二者本质的意思是相同的,消费者一不留神,就落入“语言陷阱”当中。

其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有网友分享了一次点外卖经历:“有一次我点了‘牛肉风味小串’,结果收到手是一把鸭肉烤串。商家告诉我,‘牛肉风味小串’的意思是带有牛肉味的串串,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消费者通常按照日常生活经验的惯例去了解商品情况,有些不良商家借此作出引人误解、模棱两可的宣传,这是一种有失公平、甚至涉及消费欺诈的行为。

消费“套路”令人防不胜防,更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明辨其中的“语言陷阱”。对于一些看似“捡漏”的商品,更应提高警惕,向商家了解详细情况后再做决定。有业内人士指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当因此产生交易矛盾时,消费者可以和商家进行协商,争取双方和解;也可以保留交易证据,请求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依法维权。

(吕沐华)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