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对困难群众而言,就是“及时雨”“雪中炭”。“及时雨”如何更及时?“雪中炭”如何暖人心?
近年来,石狮市通过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15个部门数据汇聚比对,主动开展摸排筛查潜在困难对象,提高社会救助响应速度,化“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据报道,2023年以来,石狮累计向各镇(街道)下发困难群众数据八个批次共计4710条,其中纳入低保254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20人、纳入低保边缘家庭213人。
过去,社会救助实行“依申请救助”,但有些群众受自身能力所限或不了解相关帮扶政策,想不到或者无力去主动求助,成为政策“漏户”。进一步说,有的因个人能力不足(如,老人、残疾人),需要他人帮办代办相关申请材料;抑或是,家有老人或小孩重病,因忙于寻医问药,没有精力提交相关申请或报告,医药费大多是向亲友筹借;还有的,则是户口在外地,因路途遥远、信息不畅,遇到困难无力向户籍所在地政府部门寻求帮助。
因此,“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的建立健全,十分必要且迫切。这当中,三个关键环节需要把握好——
一是发现。主动发现救助对象,是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的关键一步。石狮的主要做法是,实现民政、教育、医保、残联等15个部门相关数据信息共享,并建立困难群众巡访制度,采取民政现场工作调度、基层干部定期探访等举措,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笔者建议,还可以将社会救助相关事项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清单,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定位。
二是甄别。对困难群众的困难情况进行甄别和精准评估,是完善救助对象分级分类管理,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救助的前提。其中,可以参考国内一些地方做法,建立困难群众多维度评估体系,从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成员健康及就业状况、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社会参与、居家安全、家庭财产状况及限制条件、家庭自救能力评估等不同维度,精准识别不同困难状况的困难群众。
三是帮扶。对于困难群众而言,他们的难处各有不同,单一的物质或金钱的救助,并不能解决他们当前面对的困难,必须探索推进向“物质类救助+服务类救助”模式的转变,让救助措施更个性更多元。石狮市制定较低收入群体精准帮扶行动方案,并落实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工作程序,积极解决特殊急难个案问题,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多元救助的实现并不容易,涉及不同部门、不同政策范围,涵盖住房、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十指连心”方能“握拳有力”。
总之,在为“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叫好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发现后”的“下篇文章”,为困难群众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让无助者得到帮助,让无望者看到希望,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才能真正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