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6版:万家灯火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品一桌人间烟火

●陈淳淳

提起豆腐,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豆腐不就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道家常菜嘛。”也有人称豆腐是餐桌上的“最佳配角”,可见豆腐是中华美食中的重要一员,它以轻盈细腻的质地、温润如玉的色泽、丝滑柔嫩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在中华传统美食文化里璀璨了千年。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赞美豆腐的诗词,如清代诗人林兰痴《咏豆腐》“莫将腐乳等闲尝,一片冰心六月凉。不曰坚乎惟曰白,胜他什锦佐羹汤。”

有关豆腐的起源,一般认为豆腐是由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所发明,豆腐烹饪经历千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老少皆宜的美食,千年来深受喜爱。

一方块豆腐在家庭主妇的巧手里,能够烹饪出一席“豆腐宴”来:红烧豆腐、香煎豆腐、麻婆豆腐、宫保豆腐、肉末豆腐、葱烧豆腐、鱼片豆腐汤、虾仁豆腐羹等。

各种烹饪方法让豆腐的色、香、味俱佳,但无论与什么食材一起烹饪,豆腐的那种最天然、最本真的豆香味总是蕴涵其中,在咀嚼中能感受到那传统豆香与现代食材的交融,每一口都蕴含着天地间食材之精华,令人回味无穷。

豆腐是一种物美价廉且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它不只是一种美味佳肴,还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风味小吃。如“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是一种让人爱恨交织、令人欲罢不能、极具传统特色的风味美食。

吃一碗洁白如玉的豆腐脑,是最质朴而简单的幸福,细腻纯白、层层叠叠的豆腐脑,与红糖浆水和粒粒朱红的枸杞在碗里交融相映,那是一幅气韵灵动的山水画,如山川河流悠悠流淌,如流溢的春光在诗情画意中翩然,如朵朵彩云在舌尖上轻轻缭绕,甜润丝滑的幸福感直达心灵。豆腐脑闽南语称为“豆花”,凝视着那一碗浇上红糖浆水和朱红枸杞的“豆花”时,我蓦然发现,原来童年美好的记忆和成长的甜蜜都蕴藏在“豆花”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食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地域人文精神,美食文化交流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沟通方式,中国饮食文化在海外传播,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豆腐在什么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菲律宾,无可考证,但可以确定豆腐一定是由闽南人传入菲律宾的,因为豆腐在菲律宾没有菲语或英语的称谓,菲律宾人对豆腐的称谓依然沿用闽南语叫“豆腐”和“豆花”。

闽南人制作的豆腐和豆花,深受菲律宾人民的喜爱,如今菲律宾人挑着“豆花”穿梭在大街小巷叫卖,一杯雪白的豆花浇上红糖浆和西谷米,豆花的柔嫩和西谷米的Q弹在唇齿间碰撞,那是美食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华美食文化随着华人华侨的足迹在海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悠久而璀璨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魅力。

作为一种有着丰富营养价值的健康食物,作为中华传统美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豆腐在中国饮食文化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豆腐文化源远流长,豆腐丰厚的历史积淀,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2014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华美食如一幅精美的画卷,每一道精心雕琢的菜品,都能让人从视觉和味觉上领略生活的真谛。元代诗人张劭《豆腐诗》写道:“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出匣宁愁方璧碎,忧羹常见白云飞。”中华美食如诗般的意境,展示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怀。

人间有味是清欢,体验一场充满“市井味”的豆腐盛宴,品一桌人间烟火,在喧嚣的尘寰,享受平凡生活的诗情画意,不亦乐乎!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