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俊杰
“收藏”听起来是件高雅的事,但不识字的父亲也很爱收藏,他不是收藏书、古董、邮票等,而是收藏我们眼中的“破烂”……
老家地方不小,父亲在前院专门盖了一间略小的屋子,这间屋子就是父亲的“收藏室”。父亲收藏的东西很多,大到废旧自行车,小到铁钉,里面有别人做家具剩下的下脚料、碎砖烂瓦、拆下的旧电线、乱七八糟的绳子、奇形怪状的电器零件……这些都是父亲拾回来的东西,这儿一堆,那儿一片,杂而不乱。
让人想不到的是,父亲不识字,但也拾了很多书、纸,那是他没事时跑到学校的垃圾堆上拾的。家里人都不让他拾,觉得丢脸,当时哥哥姐姐都已参加工作,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困难,再说拾废纸也卖不了几个钱。但父亲很执拗,说这是拾,又不是偷,谁说闲话也不怕!
不过他也考虑到了我的感受,那时我还在学校上学,他就趁学生放学去拾,或者是天刚亮,学生还没到校时去拾。我们实在没办法,也就由他去了。实际上,我也从父亲拾回的书中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小人书,有《三毛流浪记》《猪八戒吃西瓜》等,虽然有些旧,但不影响阅读。
有人说,收藏收的是物,藏的是情。这话一点没错。父亲的“收藏品”在别人看来一分不值,但这些“废物”里却藏着父亲浓浓的“情”。我想要一把木手枪啦,猪把猪圈拱缺口啦,哪儿需要临时接个电线啦,家里的自行车坏了个零件啦,凳子松动啦,收音机不响啦……每当此时,父亲都会走进他的“收藏室”,拿出他收藏的“宝贝”,不一会儿,就把该做的做成了,该修的修好了。看到家人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父亲能“变废为宝”的本事,也在于他的心灵手巧。别看父亲不识字,但他处处留心,没事时,他常到修理自行车的摊子、做家具的木匠或电器修理铺那儿看,需要时还给人家帮个忙,时间长了,父亲对什么都有一手,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名人”。谁家什么东西坏了,总是先拿给父亲看看。父亲每次都很热情,而且大部分都能修好,并且分文不要。个别不能修的,他就送到修理铺,还自己搭上修理费。母亲说他:“你这是图啥呢?”父亲嘿嘿一笑,说:“我也学到了手艺,就当是交学费了。”
父亲活着时,他的“收藏室”很少让人进,别人进去他也是紧跟着,唯恐把他的东西弄乱了。我们也不爱进,只有他在县城出生的孙子,每次放假回老家都会把“收藏室”当成他的乐园,但任凭他把“收藏室”弄得多乱,父亲也从不生气。
转眼父亲去世20多年了,他“收藏”的东西还在,有时我也进去找需要的来用,但物是人非,里面的灰尘落了一层又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