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功劳证、胸标、军装照片及转业军人证,父亲藏了半个多世纪……我也是第一次看到。”3月11日,在凤里街道仁里社区,现年60岁的施南辉告诉记者,最近在整理家务时偶然发现一个黑皮包,里面“珍藏”着父亲的光辉岁月。(详见3月14日《石狮日报》五版)
若非60岁的儿子发现那个黑皮包,施志明半个多世纪前的功劳证,或许依旧深藏。不过,祖孙三代接力从军的经历,透过那本功劳证泛黄的光泽,折射出穿越时光的家风传承。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施志明投笔从戎,前往三明、平潭等地剿匪,参与大小战斗十多场,常年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先后荣立三次三等功。而记载那段光辉风貌的功劳证,施志明从未向子女说过,对于当年的经历也鲜少提及。但是,施志明却时刻以军人的作风要求子女,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不计名利,这是他对后代的基本要求。在其影响下,儿子、孙子在若干年后接力从军、表现优异,退伍回到地方之后,也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
良好家风照亮人生道路,红色基因沉淀优良品格。透过施志明这本被儿子发现的功劳证,我们读懂先辈的精神境界,也深刻感受到家风传承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国家进步的意义所在。在我们党百年奋斗史上,无数革命先烈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践行着初心与使命;也正是在红色家风的传承中,革命先烈的精神血脉得以赓续、忠诚担当的过硬品格不断砥砺、报效祖国的务实行动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正家而天下定矣”。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润物无声,最为致远是家风。好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与传承,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家风传承的层面上讲,施志明那本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功劳证,是否被重新发现,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好家风、知行合一、代际传承,这正是这则新闻带给我们的启迪。(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