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意
《诗歌里的光阴》是董鸣鹤用多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以独特的视角演绎与众不同的文化感受,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古代大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其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古典诗词,文章读来具有诗性质感,这种散文的写作需要作者有阅历、有见地,更需要有智慧与情怀。
董鸣鹤沉浸在诗词中,在诗词长河里遨游,享受那份艺术的美,在文字的世界里,连接传统又融合当下。他把这份美用文字倾诉出来,上下千年,恣意纵横,用自己的视角打开一扇门,在诗词王国里进行艺术的“剧透”。在古代诗词“大题材、大情感、大境界、大家气派”的背景下,述及历史背景、诗词艺术和人生格局。这本书有别于普通的诗词欣赏,作品中有“我”的存在,有了“小我”,就有了独特的视角,全书才能不落窠臼。
散文向来被看作是一种诉诸内心,倾向于自我表现的“主情性”艺术。董鸣鹤用心、用情采撷优美的诗句,用传统的诗词来表达自我的心境,用千年的文化积淀来重塑自我,构筑自我的文化世界。从诗词中剖析自我、感知自我、解读自我,书中没有写“我”,但处处有我的痕迹,有“小我”视野下的“大我”,以我的视角让诗词彼此关联起来,于是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解读体验。
“一轮明月当空照,天地无限扩展开来,无限深远起来,万物沐浴在清辉中,仿佛世界已然定格在一轮明月上。”“有一种思念叫你眼中的明月在我眼中,我眼中的明月在你眼中;我梦中的明月在你梦中,你梦中的明月在我梦中。”这语言也沾染了诗性,大笔一挥,意象万千,月圆月缺,月升月落,写明月心、明月情,兼具精神气象和文化品位。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化另一视角的解读,写出了才子贤士们用生命体验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以丰厚的文史知识作为支撑,融合主体独特的人文观照,穿行于遥远的历史时空,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并能够将现代情怀融入历史精魂之中。
董鸣鹤在诗词长河中,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有内心的独特感受。用感情的线串起无数的珍珠,穿越时空,与诗人们对话,灵犀相通,一起在诗词中思古、追远、探幽,怀着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色彩,进行终极追问。明月、雪、梅花、青莲、春天、清明、端午、中秋都被他拢入笔下,写自然之境、节日之美、心灵律动和生命境遇。诗词成了他对人生际遇最好的表达和纾解。
在《孟浩然的一颗四季心》中,董鸣鹤撷取孟浩然诗词中“春夏秋冬”四季诗句或代表作,以“我”的情感融入其中,多角度阐释和解读,仿佛是与孟浩然的隔空对谈,用诗词折射孟浩然的生活,怀古怀旧之情辗转于唇齿之间,满溢在字里行间,勾画出雅致而富有诗意的优美卷帧,兼具美学风格和诗的韵味,使作品抵达一种灵性共感、心智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部典型的“历史文化散文集”,从史料和古籍出发,其内容与传统文化诗词、典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化的视角,加以历史文化的反思,观照世俗百态、人情种种。在书中,董鸣鹤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有“小我”境遇下的文化使命感和人文关怀。时刻强调在创作中渗透进诗性智慧,极力避免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提高散文的思想格调,十分到位地传递出了伟大中国的深厚文化根基。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历史带来的文化记忆永远不会褪去,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阅读的同时都赋予其更鲜活的生命力,都会情不自禁地融入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