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兄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这是我历年的座右铭。知足是简单快乐之源。享受是人人所趋,但如果不知足,欲壑难填,则快乐稍纵即逝,很难伴你左右。欲望与快乐往往是成反比的。
其实这句座右铭的精华是下半段,也就是“知不足”。我说过,一个人的明智,在于知道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劣势,那比知道自己的优点更重要。
人最难的是每时每刻都能一目了然,精准地窥视自己。
你看,如果别人赞你,不管夸得对不对,你都不会去指责他。一旦别人挑你的哪怕纳米大的缺点,无论对错,你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不悦,很少时候能冷静检视,是不是正如对方所言,自己存在若干错失。
接受别人挑毛病难,自知自觉找毛病,比登天更难。
正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15年前我彻底戒掉了让我失控的酒;正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出来单干以后,我把我用来拼凑文字的“卓坊”仅仅维持在“工作室”性质,而不去升格为什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我清楚骑虎难下的煎熬。
只有分分钟清楚自己之所长、自己之所短,才能更有心智地去分辨,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不该摒弃的。人生短短,要定位好自己,规划好前程,才能避免走弯路。
“有为有弗为”,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跟过我当过小记者的阿栋一直叫我“老师”。他跟他的爸爸阿强说,我的老师喜欢竹子,你送他几棵吧。于是搞房地产的阿强,跟搞园林的阿强说,安排几棵吧……
有一天,竹子浩浩荡荡地来了。拙埕一下子成了“竹联国”:来了五十棵罗汉竹,加上已有的“原竹民”——长不高的凤尾竹、倚老卖老的佛肚竹、枝繁叶茂的小刚竹……一下子,罗汉竹成了“竹联国”中最大的“绿势力”。
40厘米高、57厘米直径的五个大缸,盛着拌满有机肥的土,每个缸栽着十棵竹……送竹来的雪强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前三天每天下午往缸里浇浇水,前一个月每天下午往竹身喷喷水、冲冲凉、润润身……一五一十交代清楚,细致得不能再细致。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板桥好竹,他有他的爱法。而我欣赏它的角度:竹旁喝茶,那是一种品质;竹下读书,那是一种雅活;竹下赏阳,那是一种高贵;竹影月光,那是一种财气。生活的富贵,无非如此。
我为什么喜欢竹?因为我觉得它清新、清雅、“青高”。注意,我说的不是“清高”。“青”代表一种活力与状态,而“高”代表一种积极向上。竹子恰恰代表了一种“长青”的勇气。
从好吃、好耍、好聚的成都回来,赶紧给拙埕的百棵竹子解渴。我不能仅知道自己吃饱喝足,而罔顾竹君们的死活。
我所读的四川大学与拥有400多种竹子的望江楼公园相邻,20世纪80年代只有一墙之隔。我们为了省钱省时省工,不惜屈尊翻墙进去园内喝茶、谈竹。快到期中或期末,进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临时抱佛脚,温书赶考。
马老师,是大学老师中与我们几个同学保持热络的往来的一位。他是乐山人,与世无争派,说话总是轻声细语。每次我去成都,他都是聚会的座上尊。早几年,他还常常到深圳或泉州来看我。现在,已届八十有五。
但你们知道,他是少数记我49分的“狠心”老师——彻头彻尾的铁公鸡,仅仅1分就可以救命,不给就是不给!
正是这“1分”刻骨铭心的欠缺,让我在后来的人生旅程中,时时处处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有了知耻而后勇的奋进力。
马老师,49分老师,像一盏明灯,鞭策我前行,知足、知不足。
如果不是知不足,就没有我这个理科生,插着互联网翅膀,向新闻战线的奋发转型。如果不是知不足,就没有我一个小记者一步一个脚印,朝大报日夜兼程地挪进。
这也告诉我们,“缺”不一定是坏事,留白、不足是用来奋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