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台的《石狮市校园安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今后,石狮各学校要落实应急疏散演练100%覆盖要求,中职、中小学校每月至少开展1次;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特殊教育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详见6月2日《石狮日报》一版)
校园安全一直都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应急疏散演练,是检验校园安全教育、师生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意识,可以帮助师生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保持应有的镇定和秩序,并选择合适反应,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其实,即便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三令五申,各大学校也早已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且在灾难来临时,有效保障了师生生命安全。例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从不同位置井然有序地疏散到操场,整个事件,仅仅用了1分36秒,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又如,最近,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5.0级地震,该州州府西昌市一所幼儿园接地震预警后,40秒内完成全员377人安全撤离。这都是平时注重安全教育和演习的效果。
要开展好应急演练,应该“演”“练”并重,既要重视演练的“形式”,更要重视演练的“过程”和“效果”,以“演”促“练”。首先,演练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做好计划、设定明确的演练目标,对照应急预案编制详细的演练方案。其次,演练要凸显出最大限度的“真”。演练必须有近乎真实的现场,在设置情景时要尽可能模拟出真实的状态和事态发展过程;参演人员要真实投入,以严肃认真、身处险境的态度面对,演出现场气氛、演出真实感觉、演出实战场景。第三,演练后要及时复盘。每次演练后要及时对整场演练进行总结评估,认真总结演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找出不足、弥补缺陷,经过反复演练论证过的工作程序,才能在事故发生时真正发挥效用。
总之,应急演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并不是搞几次演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只“演”不“练”,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逐步从“演”中脱离出来,用“假”情景练出“真”应急,持续提高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