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称重前,先称一下自己的手机。”“这个办法好,随时对商户进行监督!”为了让交易更公平、让消费更放心,6月21日,宝盖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在辖区商超开展“手机变砝码”计量惠民活动。(详见6月22日《石狮日报》二版)
什么是“手机变砝码”?从报道可知,这是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计量惠民活动时的一个环节,市民将自己的手机放到检定合格的电子秤上,测量并记录重量,然后由市场监管部门加贴克重标签,手机秒变“砝码”。在日常购物使用电子秤称量商品时,消费者就可以将加贴重量标签的手机直接放在电子秤上测试。倘若商家的秤显示的重量超出标签规定范围,就可以初步判断是否遭遇缺斤少两的“黑心秤”。
对于经常买菜的市民来说,这个妙招确实可行,既能有效规避“鬼秤”,又无需再像以前那样自己带个弹簧秤,当弹簧秤与商家的秤称重结果不一致时,往往还会陷入无端的口角。“妙招”虽小,但方便又实用,必须为有关部门点个赞。但点赞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为何“鬼秤”屡禁不止?
众所周知,许多农贸市场早已设有标准秤,但有的市民仍会自带弹簧秤,甚至还有打假博主现场维权,但“鬼秤”还是潜伏在身边。此番推广“手机变砝码”,的确是个“四两拨千斤”的好办法,值得大规模推广,但若是真遇到“鬼秤”,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维权,又有多少黑心商家愿意让手机上秤,就算消费者积极维权,而商家的违规成本有多高。“鬼秤”坑人乱象得不到治理,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不断破坏和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要想让“鬼秤”无处容身,私以为,更需要加强监管,追溯违法源头,净化市场环境,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唯有营造出“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气场,从每一个个案中体现监管的决心和力度,才能给消费者注入积极维权的信心和勇气。
不论是日常监管,还是消费者维权、媒体曝光后,对电子秤的处理更要做到查到一起、处理一起,且处理要从严、结果要公开,采取市场“红黑榜”之类的公示手段,让无良商家不敢再“乱动手脚”。唯有以严厉的、高压的、常态化的监管力挺消费者,才能倒逼从业商家诚信守法,也才能让每位消费者“秤”心如意。(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