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5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石狮小记

■李伟明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中国有个城市,三个字同一个读音。不用看答案,我猜是福建省的石狮市。一验证,果然没错。

倒不是说我有多能猜。要说起来,石狮虽然不是什么大地方,但对于赣南尤其是河东片几个县市的人来说,这地方并不陌生。因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它就是许多人务工的落脚之地。老家一些邻居、同学便在石狮打过工,时常听他们提起这个地名。

我对石狮还有个更深的印象,那就是30多年前看过一篇报道《石狮面面观》。当时在乡下读书,课余对阅读如饥似渴,经常跑到一些单位捡报纸看。这篇文章,大概也是从哪张报纸上看到的,内容好像是扫描改革开放以来石狮的一些现象,具体说什么早已记不清楚了,但从这里知道了石狮这个地方不太一般,也第一次体会了“面面观”这么一个说法。

客观地说,20世纪90年代打工潮热了一段时间之后,沿海和内地的差距,确实有所缩小。以前,沿海随便一个小镇便让我们叹为观止,因为内地的县城,数十年几乎没什么变化,似乎总是那么几条街,那么一些房子,一年到头也不见增加几座新的建筑。而进入21世纪之后,这些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也逐渐火起来了,大大小小的城市日新月异,不仅城区不断扩张,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更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超乎想象。这时候,再看沿海城市,也就很难找到新鲜感、震撼感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来到了石狮这个久闻大名的城市。

整个石狮陆域面积只有16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区,确实够小了。人口倒不算少,数据表明,常住人口近70万,人口密度在全国县域排在首位。

石狮作为市的建制,时间不长。这里以前属泉州市所辖的晋江县(今晋江市),1987年12月从晋江析出,设立石狮市(1988年9月正式成立)。当时,全市辖3镇1乡(石狮镇、永宁镇、蚶江镇、祥芝乡)。此后,有的乡镇不断拆分,现在全市辖2个街道、7个镇。

石狮在行政级别上的跃升,可见它那时的经济有多么活跃。人口密度本身便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了解了它的历史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座相当年轻的城市。当年我们那些乡亲出来打工时,正是它设市才几年的时候。这样的地方,经济活力定然是不一样的,值得大谈特谈的大概也就是经济,要说有多厚重的文化积淀,应该不太可能吧?

话还真不能这么说。一个永宁卫,让我们从历史文化上也不敢小看这块土地。

在离市区不远的永宁镇,有一座古卫城,来头还不小。永宁卫城临近大海,修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当时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称全国三大卫所。

历史上的永宁卫是海防重地,因形如鳌鱼,古称鳌城。根据有关资料,城里当时即有一纵三横交错相通的街巷,驻扎的兵士也不少。目前,古城作了一些整修,恢复了一座城门。在门口一看,果然气派,颇有古风。城中民居密集,楼层都不高,多是后来重建的。除了民居,城隍庙、财神庙、土地公庙等齐全。据说,这一带“神仙”众多,各种各样的庙也多,大大小小的有数十座。各路“神仙”还经常被人们安排在一起“合署办公”,他们和睦相处,所谓“神仙打架”的事在这里是没有的。这也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特点。在沿海地区,古时,出海的人们没有其他保障,只好指望“神仙”庇佑,敬神的场所自然就多了。

听说石狮的得名,来自一个小地方的一尊石狮子。我想,不知这个地名的起源之处还能找到吗?一问当地朋友,还真有这么一个地方,而且石狮子也在。晚饭后,趁着还有点时间,专门找到这个叫“凤里庵”的地方,灯光下,果然看到庵门口蹲着一尊陈旧的石狮子。

石狮子其貌不扬,背披红布披风,胸系红布肚兜,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高大威猛,简直太低调简朴了。凤里庵也只是一座小庙,门匾上书“凤里古地”几个字。这应该算是石狮的祖地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朝。那时的凤里庵一带,当然没有城市,有没有像样一点的村庄还是个问题。据说,过往商人集资在这里建了一座“观音亭”。后来,石亭旁又添建了一座“凤里庵”,庵前立了一尊石雕狮子。人们碰面或聚会议事时要找个地点,就习惯性地说“到石狮子前面去”,久而久之,“石狮”就成了一个地名。再久而久之,石狮成了一个镇、一个市。谁能想到,就这么一尊普通的石狮子,会演变成一座经济重镇的大名?很多老地名就是这么有意思,饱含着戏剧性。

夜色下的石狮子,更显得不起眼,周边静悄悄的。凤里庵的夜晚虽然宁静,但当地朋友告诉我们,石狮人的夜生活是丰富的,很多地方比白天还热闹。很多人常常一个晚上赶几场饭局。看来,这里的人们,既能勤恳创业,也懂得享受生活。或许,石狮这座城市已不再如往日般光彩夺目,但它的经济实力还在,发展活力不失。这依然是一块富庶的土地。作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几十年来它一直坚持做实体经济,这也成了它最大的底气。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藏富于民的富裕,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富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