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读
过去,对于农村人来说,扁担是再熟悉不过了,挑水、挑土、挑粮、挑肥,甚至挑孩子都要用到。扁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竹扁担,将老毛竹一边劈掉,两头利用竹节各留一个“坎”,或者用火熏成弯钩状,防止绳索往外滑。一种是木质扁担,较竹扁担长,更能承受重力,两头有像帽子的金属钉。
晨光熹微,煮妇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的老井挑水。水井是乡村最固定的风景,扁担和水桶铁钩发出的声音奏响村庄行走的晨曲。家里的水缸需要挑上三四担才能满上。擦擦额头的汗水,吃过早餐,又扛上扁担去生产队挑水、挑土、挑粪、挑粮……寒来暑往,日复一日,一头挑着晨风、一头挑着夜雨。
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生计、一头挑着梦想。在我的记忆中,父辈们几乎形影不离扁担。天蒙蒙亮去自留地挑水浇菜的菜农,在烈日下田埂上不停穿梭挑着担子的社员,敲着拨浪鼓走村串户的货郎担……有了扁担,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依靠。除了少数人家有手推车外,村民们无论是上街卖菜卖粮,还是下地施肥耕种,肩膀上都是挑着一副担子。
挑粪施肥是常有的事。一担肥料100斤左右,近二三里路远,挑起来非常吃力,肥粪的各种脏臭不说,长时间远距离的重担,得壮劳力才能胜任。记得父亲每次挑粪后,晚上总要买二两米酒小酌解乏。虽然又脏又累,那时种出来的粮食蔬菜都是有机食物。
农民没有一件衣裳是完整的,肘部、肩部打满补丁,肩膀上磨出厚厚的老茧。到了夏天,大都是光着膀子挑担,有的在肩膀上搭着一块毛巾,还有的专门用布缝制了一块厚厚的垫肩,展现出一身黝黑壮实的肌肉。虽然重担压肩,但压不垮农民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我第一次挑水浇菜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那年十二虚岁。我猫下身子弯下腰,将扁担置于肩上,深吸一口气,慢慢直起身子,挑起一担水。双手紧紧握住水桶的横梁,走起来踉踉跄跄,甚至只能跑起来。有时桶底还会碰到地面,桶里的水溢出来洒了一路,有的从蓬头喷洒一地,肩上的分量瞬间减轻了。等到目标菜地时,桶里的水只剩下一半。尽管只有百来米的路程,但肩膀还是被压得疼痛难忍,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从此,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是选择执“长的”(扁担)还是拿“短的”(笔杆)自己掂量,不用说教。
铁肩担道义,英雄挑江山。小学语文课本里《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下山沿着羊肠小道挑粮食的故事,充分体现了革命先辈爱兵如子、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一根扁担、一副担子、一份责任。扁担,与农家人一起,走过了岁岁年年,跨过了沟沟坎坎。挑着艰辛,担着风雨,为农家挑来了希望、担来了前程。扁担,留给我的不只是记忆,更有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