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读
小时候,我最喜欢出席喜宴,总能吃到心心念念的“肉夹包”。喜宴讲究“湿吃干分”,大人们“吃桌”都会事先备一条手帕用来包“肉夹包”,这是最后一道菜,通常是让客人带回家孝敬父母,也称“孝子包”。这种习俗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和敬仰,是闽南独特的餐饮文化。
明明是包子开口夹住五花肉,为什么叫“肉夹包”,而不叫“包夹肉”?其实闽南话叫“肉gao包”,肉才是“肉夹包”的灵魂,红烧五花肉代表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它与西安的肉夹馍是完全不同的食品。有的地方称“肉夹包”为“虎咬狮”,那块中间剖开的包子,更像一张嘴,紧紧地咬住一块肉,真有老虎咬狮子的几分感觉。
“肉夹包”不到巴掌大小,却挺有层次感。外层是松软香滑的面皮,里面除了甜花生碎的馅,还夹着嫩滑的五花肉,肥瘦相间,纹理清晰,咸甜适中,浸出的肉汁被包子充分吸收。咬在嘴里,其面皮松软,五花肉带着嚼劲,满满一口胶原蛋白。瘦肉的清香满溢而出,没有一点塞牙。鲜嫩多汁,肥而不腻,软糯有味,真叫人心动,不知俘获过多少食客的味蕾,点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别看这笑呵呵的包子像小家碧玉,它的肚量可不小,轻轻一掰便露出酱红甜润的五花肉,诱人的香味也随之四溢,引人垂涎三尺。雪白松软的包身更是暗藏玄机,从揉面、分块、包馅到制成包子,每一步的反复揉制都离不开厨师的巧手与韧劲。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包身细腻绵软而富有弹性,微微裂开的顶端显山不露水,含笑而不露,微微一笑也倾城。
尤其是刚端上桌的那一瞬间,香味直入鼻间,让人忍不住打了个激灵。张着大大的口,衔着紧实的肉,肉与包的天作之合,相得益彰。包子中恰到好处的油脂,配合五花肉的鲜香,更加浓郁而醇厚,十分可口。从舌尖到喉头,哪一刻都不寂寞,“肉夹包”俨然成为朋友圈的超炫素材。
“肉夹包”宛如一场包袱不断的脱口秀,精彩连连。貌似简简单单将包子掰开夹入五花肉,肉与包的亲吻,交融成内外兼修的“肉夹包”。然后随便夹起一块,混合着肉汁的甜言蜜语,越咬越能感受到肉的酥糯,香气绵长。慢慢咀嚼,肉身不柴,温热油脂潺潺流出,Q弹细嫩,层层递进式的口感,简直妙不可言。
将“肉夹包”称为“中式汉堡”一点也不为过,它胜过人间美味无数。小孩子吃的是一种美味,大人们吃的则是一份童年记忆。那种鲜香醇厚的口感,承载着对家的深情,留在一生的记忆里。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随大人去吃宴席,燕尾古厝,深井回廊,中堂后院,门口埕,八仙桌,长条椅,围坐着亲戚五十、乡里乡亲。“肉夹包”一出,“逐个笑扪扪,有吃又有分”。食物不仅仅是入口那一刻的惊喜,更是情感、怀念、回忆的承载,是一种治愈,是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