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粿是福建闽南地区及广东潮汕地区传统的小吃。石狮的甜粿形似满月,质地软嫩,气味芳香,清甜可口,名扬海外。
据说甜粿最早是用于大年夜祭拜和岁朝供奉祖先、拜天公,到后来才成为春节应景食品,被寄托着“年年高”的愿望。闽南地区通常从腊月廿三(俗称小年)就开始蒸甜粿。但是甜粿是“开年粿”,蒸好的甜粿不能马上吃,得等到正月初二才能开粿。但是一代代下来,现在的人们对这些古老的习俗看淡了很多。
年关将近,我总会想起我小时候外婆做的甜粿软糯香甜、味道绝佳。那时外婆每年要做十几斤甜粿分给她的兄弟姐妹,还有她的儿女们。
外婆将糯米粉,加水搅拌,按一定比例掺入白砂糖(一般一斤粉八两糖)和红糖。
招式对甜粿好吃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外婆用双手旋桨式做粿浆。这个招式,需要做甜粿的人使出很大的劲头。我每次看外婆做粿浆,都佩服于这样一位六旬老人,却有跟青年人一样强劲的手劲和臂力。
甜粿的粿浆备好之后,外婆就开始烧水。她端出她的老古董——一个硕大的五层蒸笼,麻利地在蒸具上铺上一层“炊粿布”,再在蒸笼垫上一层“腐膜”,把粿浆倒入蒸具中。在倒粿浆时,外婆总会留下一点粿浆。原来是在蒸的过程中,甜粿会产生不光滑的表面疙瘩,这时剩下的一点粿浆就可以倒下去,把不光滑的表面“修补”得光滑平整,形成一个漂亮的光面。
这些工序做好后,外婆干练地蹲下往灶炉里添柴火,火渐渐被烧得旺盛起来,她又站起来整理蒸笼盖,尽量将它密封。旺火蒸的这十个多小时(时间越长出来的甜粿颜色越红亮),外婆就这样静静守在炉火旁,注意着蒸笼里的水蒸发。间隔一两个小时左右,她就缓缓地从外面的水井里舀一勺水倒入蒸笼下。
蒸甜粿最主要的是火力均匀。只有火候掌握得当,甜粿才能光滑漂亮。若火候掌握不当,便会出现裂缝甚至出现蒸不熟的“丑糕”。等到时间差不多,外婆就会叉细细的筷子下锅试探甜粿是否完全熟透。拿上来,黏稠的甜粿证明还需要继续蒸。
蒸笼盖被外婆掀开了。此刻,眼前的甜粿已经不再只是一种食物,成了一件件惹眼的“玉雕”。童年的我眼里,这时的外婆如天降的仙女,她手里托出来的,自然也是天上的仙品!
看着甜粿蒸好了,外婆笑容灿烂,开心得如同天真的孩子,像是完成了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也曾好奇地问外婆,为什么有这么多美食,她却独独喜欢做甜粿呢?外婆说,甜粿的寓意好。甜粿的寓意囊括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吉祥、圆满、步步高升和年年高等各种好兆头。走亲访友,送甜粿总能带去对家人的祝福。过去的一年,无论生活怎样艰苦,只要做点甜食,吃了就会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