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第03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数宫灯,寄亲情

叶海山

“元宵景色家家乐,箫鼓喧天处处春。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看人。”梨园戏《陈三五娘》的《睇灯》唱词充分体现了上千年历史的元宵盛景。而在海峡西岸的晋江东石镇的元宵节除了人山人海庆元宵的共同场面外,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宫灯”节俗。

1981年年底我在《西山杂志》作者蔡永蒹的族侄孙、诗人蔡春草的杂货店闲聊中,他为我详细讲述了“数宫灯”的来历。后来我又走访乡中几位老人,觉得东石的元宵节俗历史悠久、奇特、有趣,即以《闽台两东石 共数一宫灯》为题写了一篇文艺通讯,并于1982年2月元宵节前后,分别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报刊发表。这也是东石“数宫灯”首次向外界展示其不一样的灯节特色。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数宫灯”

习俗与传承

东石镇地处晋江市东南沿海,是著名侨乡。因地少人多,加上战乱连连,民不聊生。所以很早以前,乡里人大多漂洋过海出外谋生,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

从晋江东石镇坐帆船,横穿海峡,一昼夜便可抵达台湾的东石乡(布袋镇)。明代以前,就有东石人到台湾谋生。明嘉靖年间,去台湾人数逐增。300年前,郑成功在东石一带招募义军,在古寨屯兵操练水师,现在尚存有“国姓城”“国姓井”遗址。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从东石带去许多青年人,他们到台湾后,开山拓海(以捕鱼、养殖海蛎为业)。过往台湾的东石人日益增多,就在台湾的嘉义县建立他们的第二故乡——东石乡、布袋镇。垦殖新区,并以故乡村名为聚居地命名,如东石、郭岑、白沙、麦园等两岸同名村。

晋江东石有座“嘉应庙”也称“三公宫”。它跟闽南传统的庙宇一样,也是红砖白石,燕尾翘角,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前后两殿的正脊、戗脊背上堆塑着用彩瓷片雕成的双龙抡珠、龙凤呈祥图案,更显得精致华美。宫里面奉祀的“九龙三公”,原身便是宋代魏府三代忠良魏了翁、魏国佐、魏天忠。历史记载,这“九龙三公”赤诚忠心、外御强敌、内修民生、舍生取义、赴难救国,其事迹浩气传之千秋。相传“九龙三公”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这魏氏三代忠良的追封。迁台的东石人怕水土不和,便将故乡的“档境佛”“三公爷”分灵过海,在台湾的东石乡建庙供奉。有东石人聚居的村落都建有“三公宫”。据20世纪80年代调查统计,从台湾的南部到北部有“嘉应庙”“三公宫”128座,仅嘉义县布袋镇和新塭两地就有四五十座。

晋江东石镇民众先前在每年的元宵节都有在“三公宫”“妈祖宫”挂灯礼佛的习俗,后来渐渐演变为新婚挂灯。

灯俗活动于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始,为期3天。正月十三前,上一年新婚的新郎官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在晋江东石挂宫灯时,台湾的东石乡亲会提前派人于正月十三前回乡祭祀“三公爷”,把代表过去一年内台湾乡亲新婚的宫灯数带过来,再把故乡的宫灯数捎回去,两地互报宫灯数字,共祝子孙兴旺。

三公宫内除挂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要定制一盏公共的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每当夜幕降临,宫内灯火通明,梅花灯、荷花灯、塔仔灯、公鸡灯等各式各样的宫灯与大红绣球灯相互辉映,犹如众星伴月。真是“炫奇辉艳造型俏,百态千姿创意鲜”。连续3晚,宫内人潮涌动,连附近乡村的群众也赶来看热闹、赏花灯,参加宫内举行的各种活动,正是“十村八里人流涌,闹市香街火树连”。

元宵节当天午夜时分最是热闹,宫中主事和密密匝匝的观灯人,有的伸出手指,有的扳着指头,默默地数着宫灯的对数。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过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灯俗活动的重头戏“卜灯”:即新郎官们按送灯的次序在“三公爷”座前掷“信筊”(一阴一阳为一筊),掷得筊数最多的人,就在叔伯兄弟和其他族亲的簇拥下,燃放鞭炮,把大红绣球灯迎回家,挂在厅中。因为此灯有“迎回者会‘添丁’”之意。随后,其他人也将各自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台湾乡亲代表也参与“卜灯”,若掷得大红绣球灯,正月十六便要派专船送回台湾,晋江东石民众则必须以鼓吹及“蜈蚣阁”(一种民俗游艺活动)热烈欢送。

人共一轮月

灯结两地心

闽台东石灯俗见证了两岸民俗相同。宫灯原来是宫廷使用的画有彩色图画并悬有流苏的多角灯。相传民间婚嫁挂宫灯的习俗源于康王的故事。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金人俘虏,康王赵构在逃难中得到一位渔姑的救助。赵构即位为宋高宗后,以半副銮驾、凤冠霞帔及一对宫灯赠予渔姑作为随嫁品,从此,中原就有挂宫灯的习俗。后来晋人南迁,闽人东渡,挂宫灯的习俗就传到闽南,传到台湾,传承至今。特别是台湾的布袋镇,全镇80%的人祖籍晋江东石,是台湾沿海城镇中少数不以妈祖为主要信仰的乡镇。其原因是当时渡台的东石人没有另建宗祠,而是把嘉应庙当作祭祖的场所,所以台湾流传着“布袋嘴真无通,祭祖祭三公”的民间谚语。

晋江东石三公宫于1999年,在宫前石埕上建造大山门,山门正中匾额是世界佛教僧伽会前副主席瑞金法师所题“仙洲古地”。山门两旁石柱系台湾嘉义县北港仔嘉应宫敬捐的长联:“龙翔江海绕晴光,华夏江山一统;宫隐仙洲襟皓月,闽台香火同源。”

闽台东石灯俗见证两岸血脉相连。晋江东石人跨海播迁,他们的子孙后裔不忘祖宗的摇篮血脉,在晋江的东石人不忘隔海相望的亲人。这种世代沿袭的元宵灯俗,既是两岸东石人希冀家族繁茂,子孙昌盛传统心理的热切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闽台东石灯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一种依附于民间自发行为的岁时节令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乡亲不能回大陆,闽台东石灯俗的活动曾中断过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随着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这项活动才得以恢复。保护并传承闽台东石灯俗,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增强祖国统一的文化认同。2008年元宵节时,“数宫灯民俗”正名为“闽台东石灯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闽台民间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台湾同胞的归属感。如2011年元宵民俗活动促成晋江东石镇和台湾嘉义县布袋镇正式缔结为友好乡镇,并签订协议书,以求两地共同发展,达到双赢。同年,东石镇成立晋江市闽台东石灯俗文化研究会,该会秘书长蔡尤资被命名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代表性传承人。晋江东石同时组团入台进行民俗文化交流,研习弘扬闽台东石灯俗民俗文化,传承灯俗活动并开展晋台两地民间文化交流。

2015年,作为闽台东石灯俗文化的传习所和展示厅的嘉应楼在东石镇落成,进一步促进闽台东石灯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扩大了闽台东石灯俗文化的影响力。2019年,为加深两岸的交流,以闽台东石灯俗系列活动为基础,于正月十四在东石古寨举办海峡两岸元宵文艺晚会。

闽台东石灯俗这一世代相传的元宵习俗充分说明台湾同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在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一脉相承。

海峡两岸两东石,灯相望,歌相唤,烟水遮不住,浪潮隔不断!人共一轮月,灯结两地心,元宵两岸齐欢庆,深切情怀是五缘。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