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3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名相故里行

倪怡方

安溪的雨,总是带着几分缠绵。我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湖头镇。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岁月的沉香,仿佛在诉说着三百年前那位名相的故事。

李光地的故居坐落在镇子深处,朱漆大门已经斑驳,却依然挺立。门楣上悬着“清勤慎”三个大字,墨迹遒劲,仿佛能看到当年康熙皇帝御笔亲题时的庄重。我站在门前,恍惚间看见一个瘦削的身影,身着官服,正伏案批阅奏章。案头的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

穿过天井,正厅上方悬着雍正皇帝御赐的“忠勤正直”匾额。金漆虽已褪色,但那四个字依然熠熠生辉。我想起史书上记载,李光地在户部尚书任上,曾力主清查亏空,整顿吏治。当时朝中权贵多有阻挠,他却不为所动,直言:“臣不敢以私废公。”这句话,如今镌刻在新建的李光地纪念馆的墙壁上,字字千钧。

纪念馆里陈列着他生前用过的物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方砚台和几支毛笔。砚台已经磨得发亮,毛笔的笔锋也已秃钝。讲解员说,这些都是他晚年归隐后仍在著书立说时使用的。我仿佛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烛光下奋笔疾书,将毕生所学倾注于《榕村全集》之中。

走出纪念馆,雨已经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故居的瓦檐上。几只麻雀在檐下叽喳,打破了庭院的寂静。我注意到墙角有一株老梅,枝干虬曲,却依然挺立。这让我想起李光地晚年的一首诗:“老梅经霜犹劲节,寒松历雪更精神。”这株梅树,是否就是他亲手所植?

如今的李光地故居,已经成为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在这里驻足沉思,聆听这位清代名相的故事。我看见一群年轻人在“清勤慎”的匾额前合影,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朝气和憧憬。三百年前的那个身影,似乎正通过这些年轻的生命,在新时代延续着他的精神。

暮色渐起,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故居。回望那座古老的建筑,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庄重。李光地的故事,就像这安溪的雨,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他的清廉、正直、勤勉,早已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永恒的精神丰碑。

走出镇子,我听见远处传来琅琅的读书声。那是湖头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诵读《榕村全集》中的篇章。清脆的童声在暮色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明,方能流芳百世。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我深吸一口气,仿佛闻到历史的芬芳。李光地的故事,就像这安溪的山水,永远清新,永远动人。在这片土地上,清廉的精神永远不会老去,正如那株历经风雨依然挺立的老梅,岁岁年年,生生不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