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3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在海洋与餐桌间品味文化

——读朱家麟《吃海记》

■梁晓蕾

中信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吃海记》,以独特的创新魅力,从一众海洋与饮食的书籍中脱颖而出,为读者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朱老曾经是厦门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跨界举动,曾令我等一干后辈大吃一惊。《吃海记》之前,他已经出版过一套以介绍东海、南海的海鲜为主的《厦门吃海记》。《吃海记》除了将视野拓展到整个东亚,内容上也有令人亮眼的融合创新。它打破学科界限,将海洋科学知识与渔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紧密交织。在讲述海鲜时,不仅讲述生物特性,也介绍渔法、渔俗、渔史和饮食烹饪艺术,让读者收获海鲜美食中的科学知识,“灵肉双修”。特别是作者善用福建领先于全国的丰厚海洋文化遗产——屠本畯《闽中海错疏》、聂璜《海错图》、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何乔远《闽书》等经典,以及福州与沿海各地丰富多彩的海鲜食俗,让闽海的海鲜饮食文化传统在现代语境下熠熠生辉,而衬底是东亚近万年来海鲜饮食文化发展脉络,更显出闽人烹海的个性特征。

写作风格同样独树一帜。朱家麟在散文与学术的潮间带创造出独特的文本生态,科学认识与充满烟火气的草根文化笔调,既适合文学爱好者休闲阅读,又能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参考,拓宽了书籍的受众范围。在行文上,短段落的文章结构,使内容层次分明,读者能在不同主题间轻松切换,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

《吃海记》的呈现形式是本书的出圈亮点之一。除了大量鱼类和菜肴的“艺术照”,每篇都以作者的发小、福建工艺美术大师庄南燕的钢笔水彩画开叶,继之于古今中外的大量生物图绘和古籍图片。据说作者耗时两三年,广搜世界各大图书馆的公共版权画作。丰富多样的配图,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与直观性,同时成为本书的一条博物学副线。

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吃海记》在介绍美食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关注。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海鲜的美味,还强调了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性,倡导读者关注海洋环境的保护。

比如作者在介绍海蛏的文末,顺笔介绍了在福州淘江曾大量存在的单脚蛏,哀婉它在天然环境的消失。而在介绍巴浪鱼时,介绍了闽江口定海一带用“鳀鱼树”诱捕的古老渔法,讲述它在一个世纪以来由弱而盛、又由盛而衰的命途。最后援用数据说,人类现有的捕捞力已足够将全球海域捕捞四遍了但还在疯狂增长,他呼吁人类给海洋生物也给自身留一条生路。

《吃海记》凭借其在内容、风格和呈现形式上的创新,为海洋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这是一部兼具知识普及、文化传承与艺术欣赏价值的佳作,值得每一位对海洋与美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