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好友对一件事耿耿于怀,我找不到切入口消化她的情绪,就跟她聊起我自己。
又是一年开学季,重返校园,校园走廊的文化气息依旧那么浓厚,那么亲切,鲜活如昨的画面,一睹一悦目,一帧一回忆……走到原来带过的班级的过道,步伐不禁加快,兴奋叠加,视线不由自主地定格在班级名片,看着孩子们稚气稍褪的笑靥,猛然意识到是两年不见。
是怎么走到我曾经自以为刊头文案设计都挺有味的一个文化墙,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映入眼帘的是全新的一个版面,版面设计变了,照片换了,当然,不变的是主题,依然是内化于心的“享受教育的幸福”。邻墙的“先锋榜”展示着优秀可爱的同事的风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涌动的是生生不息的活力,折射的是“活力百花绽 同心千万里”的学校精神。
沉浸其中,莫名地,又觉得少点什么。
曾经,编辑了十几年的学校年刊,每次筛选海量照片时,首轮过滤的总是我自己的照片,哪怕那张照片有再大的使用价值,只要有我的影子,我都“忍痛割爱”,为这,也经常惹来同事的不解。编撰《十年校庆专刊》,广告公司细心的设计师发现集体照上我的缺席,三番五次找我要照片想作技术处理,我找了种种借口回应他的友善和敬业,而且郑重地让他对我的有意“缺席”保密。
有一次参加一场公益讲学活动,主办方的“公微”需要讲师简介和照片进行活动预热,“公微”编辑在我的再三要求下为难地找了一张象征性的卡通人物替补。至今,还有朋友拿这卡通照取笑我。
曾经是这么排斥照片公之于众,而此刻,我竟在极力寻找,寻找曾经在文化墙“占据”一小方格的工作照……
我不禁笑了,有人说,这世界上所有的主动,都是因为在乎。是在乎,还是眷念过往?是感慨时间的流逝,还是想极力留点什么记忆?自己也说不清楚。
话剧《茶馆》里,有句经典台词:“当年有牙,可惜没有花生米。 现在是有了花生米,可惜没有牙了。”这生动的台词,被很多人赋予不同角度的解读。不可否认,在人生的长河中,随着时间、阅历的变化,永远都会有不能让人满足的遗憾和欠缺。或思或虑或悟,关键是如何越过心灵的山丘,淡定地应对生活中每个节点或大或小的改变。
最近在拜读资深媒体人邱兵的非虚构散文集《越过山丘》,“山丘,不仅是地理上的高度,更是心灵深处的壁垒。”“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怀揣着希望,越过各自的山丘。”书中的这些话语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投影,伴随着一幅幅在理想与现实间穿梭、在生活与远方间求索的场景,我读到了态度,读到邱兵对人生的乐观和坚定;读出了敬畏,邱兵对生活、对生命的敬畏;汲取了力量,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真实和力量。读着读着,生命的厚重与辽阔跃然纸上。这态度,这力量,犹如一位向导,指引每一位旅人自我超越,看不一样的风景。每个旅人都是旅途中的主角,怀着希望,跨越生命中的每一个心灵山丘,过往与未来,一切都那么轻盈。
关于明天,每个人总有周密的安排,可现实总是充满未知和变数。但是,过程我们可以把控,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欢悦和满足。
聊着听着,她释怀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