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扫除主义”

■吴学俊

近年流行一种生活方式,叫做“极简主义”,在做完无所不用其极的减法之后,“极简主义”的生活反而是精致而昂贵的,不适合多元的生活。

我的建议是“新扫除主义”,就是把我们日常做的“家庭大扫除”搞得更加立体丰富。人们印象中的“大扫除”打扫的是卫生死角、垃圾、油烟,而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大扫除”自然要清扫更多的东西。

与“极简主义”不同,“新扫除主义”不是为了扫除后购买更加精致而昂贵的良品。那么,新扫除主义怎么操作?就从“衣食住行”开始吧。

对于“衣”,三年内没穿过的衣服,或者三年内一年只穿一次的衣服(礼服除外),都可以考虑扔掉了,或捐赠到“衣物回收箱”。对于“衣”的扫除,有助于我们定义自己的风格,特别是我们不适合什么风格,以后再看到美轮美奂的“卖家秀”,可以及时恢复理智。

对于“食”,打开冰箱、橱柜、零食柜,定一个处理标准就行,看一下每种食品的有效期,我们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扔掉。

对于“住”,首先是电子产品的扫除,从充电线开始,一个制式一条线就够了,电子产品如果已经退居二线,其实就进入历史了,及时回收或赠送亲朋好友,有利于它们发挥余热。其次是玩具的扫除,玩具一旦被打入“冷宫”,基本上也不会再拿出来玩了,二胎也不会玩了,过时了,保留一两件精品作为留念即可。再就是书籍的扫除,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是正常现象,经典的书可以藏之书柜,传之后世,时效性强的就及时扫除了吧。

对于“行”,家里是不是还有一辆三年没有骑过的自行车?该挂到二手物品网站了。打开汽车后备箱,除了工具箱、医疗包外,看看物品的有效期,想想使用频率,停车场一般都有垃圾箱。

过往不念,当下才能不杂。对于“衣食住行”外的其他杂物,最值得关注的仍然是它们的使用频率。

当然,“新扫除主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我们可能会于心不忍,然后经过思考,认真定义自己和家庭的需求,在扫除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和家庭的变化,认识人与物的关系,与金钱、与成本、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可以涤荡旧物,还可以变废为宝,把一件未完工的十字绣做完,或者发现旧玩具的新功能。

我们不时地“新扫除主义”一轮,就不会落入消费主义以及借贷消费的商业陷阱。而且最令人惊奇的是,我们会发现房子不知不觉地变大了,想想房价或者房租,真的是赚到了。

除了我们的家,还有我们的车,我们的办公位、办公室,它们不知不觉都变了,不是日式的,也不是极简的,它们是有用的,有生命的,有效率的,它们在运行,它们在歌唱,它们真正属于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