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约饭,点了一道“河蚌边炒大葱”,心中感慨万千。自从离开家乡之后,我再也没有吃过河蚌了。儿时的我,不爱吃肥硕的河蚌肉,独爱这河蚌边,有嚼劲又不腻,是夏天独有的美味。
在我老家,一到夏天,河蚌便成了我们饭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菜。但吃河蚌可是需要一点功夫的,先要将河蚌养在清水里一晚上去掉泥沙,然后用割草的刀将蚌口剖开。农村人不爱用菜刀来剖河蚌,费刀刃,因此价格便宜且更加小巧的割草刀成了剖河蚌的首选工具。剖河蚌的时候,不可用蛮力,需沿蚌壁与蚌壳将之分离,这样可以保证蚌肉不破相,不影响肉质。剖好的蚌肉洗去泥沙后,需用刀柄敲打一番,妈妈说,这样才更入味。之后还要把河蚌放锅里焯水,待河蚌的肉质软化后再和甜心菜一起下锅炒,配上些许辣椒,既有河鲜的鲜香又有蔬菜的甜味,令人回想起来便忍不住流口水。
吃河蚌很讲究,挖河蚌就不需要那么多功夫了,一到河蚌繁殖的季节,它们都会寻找舒适的河床,镶嵌在柔软的淤泥中,等着你去挖掘,只要你下水,保管收获满满。
闷热的夏季,蝉鸣声阵阵,盼到太阳下山,我们便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游玩。挖河蚌便是这其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从小在水边长大,我对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便能拖着一个很大的轮胎,屁颠屁颠地跟在哥哥们后面。那时候人小,还抱不住轮胎的边沿,爷爷怕我掉下去,就在轮胎上缝了一层网,这样我便可安全地坐在里面。但如果这时遇到挖河蚌这样的活动,我是绝对插不上手的。只能坐在“救生圈”中,眼巴巴地看着哥哥们展示他们的“战利品”。
我胆小,至今都没学会潜水,但是也不急,待我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我便游到水浅的地方,用脚将河蚌夹住,借着“救生圈”的浮力,便可“挖”到河蚌。这样,“战利品”中便有了我的一份功劳。
除了在河里,塘底也遍布着河蚌的身影。
到了卖鱼的季节,当鱼塘里的水渐渐被抽干,塘底的河蚌便显出了“真身”,这个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带上一个洗衣盆,到淤泥中去捡河蚌。大人们专心捡河蚌,孩子们就不一样了,这里的一切都成了我们的游乐园。打泥巴仗便是首选游戏项目,捞起一把带着腥味的淤泥,趁小伙伴不注意,扔向他,弄得他满头都是,我便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满是得意,当然这样的得意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因为我很快也会被糊上满脸的淤泥。若是没控制好方向,不小心打到了大人,那我们就惨了,只能顶着红彤彤的小耳朵回家了。
光影晃动下,笑声哭声交织在一起。远处的火烧云则悄悄地给人们披上了一层红纱。
如今,我已不再下河游泳,对塘底的淤泥也敬而远之。连河蚌的味道,在众多调味品中,也失去了它独有的鲜味。